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 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正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就能减弱和消除刺激性。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热100min,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min;121℃,100min),高压(132~152kPa,2h)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