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3统计学方法。
比较每一疾病的HRCT特征时应用χ2检验。对两位放射学家间“明确诊断(即置信度最高的一种诊断)”的一致性用K检验计算。
2结果
2.1HRCT的诊断准确性。
第一位放射学家正确诊断了全部9例肺嗜酸性肉芽肿和全部8例肺淋巴管肌瘤病,第二位则正确诊断了全部8例肺淋巴管肌瘤病和9例肺嗜酸性肉芽肿中的8例,另1例被误诊为肺淋巴管肌瘤病,该病例囊性病变侵犯肺底且肺实质内无结节。第一位误将肺气肿患者的上肺野极其轻微的改变误为正常,第二位对此例的诊断虽然正确,但其可信度仅为中度(很可能诊断)。
他们对对照组均未误诊。天下论文无一例肺嗜酸性肉芽肿或淋巴管肌瘤病被误诊为肺气肿或正常,亦无一例肺气肿被误诊为此二种疾病。两位放射学家对三种疾病诊断的可信度平均为88.8%,达到HRCT扫描的高可信度(明确诊断)标准。其中肺嗜酸性肉芽肿、肺淋巴管肌瘤病及肺气肿的诊断可信度分别为84.6%、76.9%和95.5%,而对这三种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均为100%。对照组所有病例诊断均正确,但因第一位误把一例肺气肿视为正常,故平均正确率为91%。两位放射学家根据HRCT的表现对三种疾病“明确诊断”的一致性很高,其K值分别为0.75、0.86和1,总体K值为0.89。
2.2HRCT表现特征。
2.2.1肺嗜酸性肉芽肿大多表现为囊状影,直径小于1cm,壁薄,多小于2mm,且厚度较均匀,大多呈圆形,也可呈双叶形、三叶形或多边形;大多同时伴有小结节影存在,结节影直径多小于5mm,数目几个~无数个,密度较均匀,边缘多不规则,主要分布于支气管旁、细支气管旁或小叶核心处。无论是结节影还是囊状影均表现为以中上肺分布为主的特点,无一例表现为以两下肺分布为主者,几乎所有病例的两肺底及肋膈角区均相对正常。
2.2.2肺淋巴管肌瘤病表现为两肺广泛均匀对称分布囊状影,直径2~60mm,多小于10mm,囊状影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囊壁为均匀薄壁,多小于1mm,无明显纤维化或结节影。血管影多位于囊状影边缘。
2.2.3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表现为小的圆形低密度区,位于小叶中心且与小叶间隔相距3~5mm,无明确的壁,虽然较大的肺大泡可有壁但多位于肺周围但低密度影之中可见血管影即小叶中央动脉。与肺嗜酸性肉芽肿和肺淋巴管肌瘤病相比,肺气肿的囊壁形态更倾向于分叶、变大、融合,其血管结构倾向于中心形,气囊位置无固定分布。
3讨论。
肺嗜酸性肉芽肿、肺淋巴管肌瘤病及肺气肿均是产生囊样肺实质改变的疾病,HRCT可以诊断。前二种疾病肺实质的HRCT囊性表现实际上完全相同,某些作者认为,形状奇特又不规则的囊肿在肺嗜酸性肉芽肿更多见。肺嗜酸性肉芽肿和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囊肿大小相似,常为10~20mm。与肺气肿相比,此二种疾病的囊肿可见囊壁,壁厚大小不一,多小于1mm。本组患者,肺嗜酸性肉芽肿和肺淋巴管肌瘤病最有用鉴别点是囊肿的分布及肺实质内有无结节,囊肿本身的HRCT特点无助于鉴别。
有作者认为,根据囊肿分布可鉴别这两种疾病。肺嗜酸性肉芽肿分布以上肺野特别明显,向下至肋膈角区则逐渐减少,而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囊肿呈全肺弥漫分布,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的研究中,所有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囊肿均弥漫分布,各层面分布均匀,相比而言,9例肺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中的8例在肋膈角区未见囊肿,其中多数患者肺野内囊肿分布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上肺野分布最多。另一例肺嗜酸性肉芽肿的囊肿累及肋膈角区,但该区受累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肺区,此例被一位放射学家误诊为淋巴管肌瘤病,其部分原因为囊肿发生于肺底,且未见结节。
由于此病例表现无典型特征,两位放射学家均未能对其明确分类。因此,如果肋膈角区未见囊肿,对于肺嗜酸性肉芽肿和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鉴别诊断可能有帮助,但不能排除肺嗜酸性肉芽肿。如果病变累及肋膈角区,应检查病灶在全肺的分布。肺嗜酸性肉芽肿肺底部受累较少,而肺淋巴管肌瘤病则全肺均匀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