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的关系绩效及研究(2)
2013-07-30 01:03
导读:Kwong Cheung (2003)对中国人员研究发现,中国人人际关系相关的一些人格特质如人际和睦、面子观能够更好预测关系绩效的人际助长维度,而与个体相关的一
Kwong & Cheung (2003)对中国人员研究发现,中国人人际关系相关的一些人格特质如人际和睦、面子观能够更好预测关系绩效的人际助长维度,而与个体相关的一些人格特质如责任观对集体的忠诚感仅仅能够对关系绩效中的工作奉献维度具有良好预测性。我者的研究也表明了个性与工作绩效尤其是关系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为,“大五个性因素”中“外向交往因素”在经理和销售员样本中具有预测效度:“情绪稳定因素”对于警察和技术工人样本的工作绩效有一定作用:“协同相容因素”在经理和警察样本中表现出效度;“责任意识因素”则对于所有职业的人员都具有相当预测效度;而“开放经历因素”只对经理样本有一定作用。关系绩效的大量研究表明,与关系绩效联系最紧密的不是能力指标,而是个性因素,特别是工作情景中的个性理论(The Big Five)提出后,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外向性等个性因素对于许多职业的绩效都有显著的预测力,特别是对于关系绩效,个性因素的加入可以显著的提高预测力。
2.2工作因素 关系绩效的另一类影响因素是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与工作特征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责任感、工作情境、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以及绩效评定程序。Miller等人对工作责任感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研究,发现工作责任感直接影响了关系绩效,比能力更能提高预测绩效及关系绩效的正确性。Aviso等人研究了责任感和认知能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后发现,责任感比认知能力更能提高预测绩效和关系绩效的正确性。Beaty通过创造鼓励关系绩效行为的工作情境,发现工作情境直接影响了关系绩效行为。Goodmano等人研究发现,由于外在满意度主要从员工与组织中上下级关系、管理制度、福利条件、组织等组织情境因素方面来衡量,因此,外在满意度对关系绩效产生主要影响;同时关系绩效与组织承诺有显著的紧密相关。胡坚,莫燕在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关系时发现,组织承诺中的感情承诺与规范承诺与教师的关系绩效有着显著相关性。Findley等人提出,绩效评定程序与关系绩效紧密相关等等。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关系绩效对企业的影响
关系绩效概念的提出,影响到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尤其是对企业人员选拔、培训、薪酬和绩效评估等职能范畴,影响较为显著。
关系绩效与任务绩效概念的界定,对人员选拔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关系绩效的研究表明,人格可以有效地预测关系绩效,因此在人员选拔时使用人格侧验,可以提高测验的整体效度。Borman和Motowidlo指出,对关系绩效与任务绩效的划分,可以作为一种方式去增加对选拔测验效度的理解,从而提高人员选拔的有效性。关系绩效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以工作技能为基础的培训内容,它要求培训能够鼓励工作中的关系绩效,增加关系绩效或组织公民行为的培训对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团队质量的改进非常关键,培训研究人员己经提出在团队培训中,应增加关系绩效的内容,特别是人际技能的培训,对于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技能有重要作用。关系绩效理论在薪酬领域有着重要意义,Kike和Motowidlo的研究表明,关系绩效与报酬奖励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人际促进”对上级薪酬决策偏好有着正向的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随任务绩效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关系绩效理论改变了人们传统看待绩效结构的视角,由过去的单一任务维度逐渐转变为多维度绩效,从而提高了绩效评估的信度。同时,关系绩效的研究也使组织结构以及各个构成部分在整体绩效中所占比重更加明晰。关系绩效的各个方面对整体绩效评定有显著的贡献。其中,“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这两个维度对整体绩效评定的预测能力要超过任务绩效的预测程度。
参考文献:
[1] Borman W C,Molowidlo S J.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J]. N Schmitt,W C Borman(eds.)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3:71-98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 Van Scotter J R,Motowidlo S J. Interpersonal facilication and job dedication as separate face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525-531
[3] 沈峥嵘,王二平.关系绩效研究[J].科学进展,2004(6):924-931
[4] 路平.关系绩效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国大学学报(科学版),2003(10):21-24
[5] 惠调艳.研发人员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5):145-148
[6] 罗正学,苗丹民. 工作绩效预测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6):79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