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系族”的研究综述(2)

2013-08-12 01:03
导读:“系族”企业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一)正面作用 对于“系族”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在特定背景下如何表现出一定组织优势的研究,是关于“系族”企业

  
  “系族”企业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一)正面作用
  对于“系族”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在特定背景下如何表现出一定组织优势的研究,是关于“系族”企业早期的研究方向。蓝发钦(1998)认为企业系的优点体现在:可以使集团对现有资产进行优化组合、理顺集团内部的体系并提高管理效率、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迅速地膨胀资产。钱晶(1999)认为企业系可以通过层级持股方式,提高效率,迅速膨胀资产,同时保持对成员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梁寅鹏 (2003)则认为“系”的正面功能体现在提高在资本上的融资功能、促进行业整合、形成内部资本市场,并可以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企业的声望和信誉度。范建国(2006)认为“系”的形成往往伴随众多的并购活动,而并购能够为目标公司创造价值,并可实现管理协同效用、经营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和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等。
  (二)负面影响
  对于“系族”企业负面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系族”企业通过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从而进一步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者利益等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系族”企业带来的风险问题。
  杨兴君(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国内一些民营企业通过金字塔型控股结构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加剧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引发了更为严重的代理冲突,加大了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概率和程度,并导致了上市公司价值的降低。梁寅鹏 (2003)认为“系族”的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操纵放大了金融风险,将上市公司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变为“系”的利益最大化,存在着侵害小股东利益的倾向;同时“系族”企业大多实行多元化,控股股东常常利用“系”内上市公司进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丁新娅(2004)认为在我国股权分割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系族”中的控股股东可能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关联交易、内幕交易或者操纵股价等方式来谋求控制权收益,从而可能会损害上市公司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何才元(2005)认为一些企业系通过直接或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等方式来侵占、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并且上市公司参股“系”内也放大了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范建国(2006)认为“系”内的企业会发生大量的关联购销、资产重组、融资往来以及担保、租赁等关联交易行为,这些行为又往往以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系族”控股股东频繁利用这些关联交易为自身利益服务,使得关联交易问题成为“系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系族”企业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了“系族”的涵义与基本特征、形成动因、“系族”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等方面,并且研究方向从最初的侧重于基本的理论分析和对个案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了对整个“系族”企业层面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最初以理论分析、案例的归纳为主,近年来则出现了一些利用定量方法如计量学来研究“系族”企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对于“系族”现象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并且常常是一些“系族”企业经营中出现了严重问题后,才有后续的学术研究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的前瞻性不足。而且研究的着眼点存在较多的雷同现象,如侧重于对民营“系族”企业的研究,而对实际上数量更多的国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系族”企业的研究不够。
  此外,对于“系族”企业的研究理论上还未系统化。“系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但目前国际上对此研究者不多,对于类似的现象也多从集团效率角度研究,而国内则偏重于融资与公司治理角度。将来可进一步借鉴国外对类似现象的研究成果,并将国内和国外可称为“系族”的企业相比较。并且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问题,比如如何对“系族”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如何规范“系族”的行为、促进“系族”企业的良好运行等,将来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当然这首先离不开对我国“系族”企业现状及其运行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系族”企业的研究也期待更多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以及定量化方法的应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杨建荣等.国际资本条件下的上海企业重组研究[J].财经研究,1997(3)
  2.蓝发钦.中国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基本模式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1998(3)
  3.郎咸平,张信东等.德隆系:“类家族企业”中国模式[J].新财富,2001(4)
  4.蔡琳.中国上市公司系族的股权结构和内部资本市场[D].北京大学,2003
上一篇:论6S现场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