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创业企业持续成长理论研究综述(2)

2013-09-16 01:13
导读: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运行是有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创业者)来支配资源,就能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运行是有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创业者)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市场组织生产靠价格机制,企业内组织生产靠机制。以价格机制构成的市场中的每一个交易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企业的组织管理也需要费用,当企业组织的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人们就会以企业来替代一部分市场。换言之,创业的空间、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和企业的规模边界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实际上也可以演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和外部交易费用之间的对比,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营运效率和外部市场的效率之比,取决于内部的制度健全程度和外部的制度健全完善程度之比。
  由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横向边界以形成规模与范围经济,同时可以通过扩大纵向边界实行纵向链条的一体化,从而不断地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充分获取规模效益,所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具有不断扩大规模的倾向,一直到由于规模扩大所增加的组织费用等于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为止。创业的过程往往也就变成了“首先生存,然后做大”的过程。
  交易成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企业成长诸如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跨国经营等问题,但忽略了信任问题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创业企业要面临的问题(D a v i d,2004)。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交易行为,其基础假设仍然是一个生产技术保持不变的生产函数,因此必然会忽略企业内的生产行为,使投入产出的过程成了黑箱,这就使交易成本理论在解释企业成长之间的异质性的时候变得无能为力了。
  
  4 资源和能力理论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研究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资源基础理论的根源最早来自于P e n r o s e(1959)《企业成长论》一书,P e n r o s e将其全部的注意力都贯注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的研究,认为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企业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企业所拥有的特定资源所产生的多余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力。We r n e r fe lt(1984)在他的资源基础观的奠基之作中指出了P e n r o s e对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一是Pen ro s e率先将企业定义成为一组资源的集合,二是企业的持续增长包括了企业在开拓现有资源和发展新资源之间的平衡。其后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91)都将独特的资源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来源进行分析,确定了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基调。Prahalad和Hamle(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开创性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资源基础观的能力理论也开始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企业知识论又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引申,该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并且当前知识存在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
  资源基础论认为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利润的基本源泉。资源基础论对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利润主要取决于行业市场结构的说法进行了批判,强调内部资源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同行业的企业间的利润差别远比行业间利润差别要大。因此企业应更多地追求李嘉图租(稀缺性资源产生的租),而非垄断租(市场力量产生的租)。当资源的稀缺性不存在了,如资源变得陈旧、贬值、被替代了,那么这种经济租就消失了,企业也就无法持续成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 演化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研究
  
  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的成长和演化依赖于三个重要机制:一是惯例机制(遗传性),二是搜寻机制(多样性),三是选择机制(自然选择性)。温特提出,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在满意原则的下,企业根据惯例行事。惯例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组织的技能的集合”,包括了“一个组织得以构建和在其中得以运营的行事方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和技术”(纳尔逊和温特,1997)。当惯例出现问题时,企业就搜寻更好的惯例。但是,由于不确定的存在,事前确定最佳做事方式是不可能的,因此,竞争的功能是激励试验并选择最佳的反应。搜寻和选择行为是交互进行的,使得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得以在组织中积聚,由此形成由企业拥有的特定知识资产而不仅仅是个人拥有的知识。也正是企业在能力形成、知识积聚以及成长路径上的差异决定了为什么一个企业不同于另外一个企业,而这种不同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对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
  该理论强调企业资源的差异性,同时亦注重企业资源与变化的统一,分别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资源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企业应该如何适应外部竞争环境或者从内部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加企业的知识。较全面地解释了组织、创新、路径依赖等的演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借鉴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解释企业成长的经济学家还有马歇尔(Marshall),穆勒(Mill)、舒马赫(Schumacher)等学者。如何将以上理论更好地融合,能使企业既具有外部竞争性、适应性,又强调内部的核心能力,对于创业企业的持续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陈乃醒.中小企业成长[M].北京:与建设出版社,2006.
上一篇:股份公司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和谐”浅议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