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的历史与现状(1)(2)
2014-02-01 01:33
导读:Ⅱ、 企业 本身的 理论 —— 现代 企业理论 企业本身的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是产业 经济 学又一 发展 方向。其关注的 问题 在于1)企业为什么会产生?
Ⅱ、 企业 本身的 理论 —— 现代 企业理论
企业本身的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是产业 经济 学又一 发展 方向。其关注的 问题 在于1)企业为什么会产生?2)企业的性质是什么?3)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一、交易成本学说的解释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 研究 企业制度始自罗纳德•科斯1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科斯首先认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科斯称为交易成本,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组织成本时,资源配置就会以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来进行。正是由于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故通过创建企业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可以将交易内部化,以一个长期契约替代一系列短期契约,减少契约数量,简化契约调整过程,节约交易费用。科斯还指出企业的运营具有组织成本,当企业规模持续扩大时,经营管理层次的增加使得组织的运营成本增加,进而限制了企业的扩充边界。
二、产权理论的解释
与科斯的观点不同,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企业并没有比普通市场更为优越的命令、强制和纪律约束等权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正如雇主是否雇佣员工与消费者选择买或不买物品一样,通过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交易也并无差别。那末,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呢?阿尔钦等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企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产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采用专业化原理进行合作生产,从而使得合作的总产品比他们分别进行生产所得的产出之和还多,这样一来每个参与合作生产的人的报酬也比独自生产时要高。但每个成员各自的贡献难以观测和精确的分解,这就使得团队生产具有外部性,从而降低经济组织的效率。阿尔钦不相信市场机制能够解决该效率问题。因此,要想减少偷懒的企图就必须依赖于适当的产权结构安排,这就要求合作成员之间达成协议,由某人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为保证监督者行使更有效的监督,合作成员就必须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交给监督者。这样一来,团队成员生产越有效率,监督者的剩余就越多,从而越有动力监督团队成员的投入绩效,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获取剩余收入大人就是企业家,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就是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三、信息经济理论的 分析
信息经济理论分析的代表人物肯尼迪•阿罗运用信息经济理论对企业的产生及其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失灵”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存在饿必要条件。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人们分工从事专业化的职业,这就导致每个人掌握了不同的信息。由于个人间利益相互冲突,且受到接受、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故有必要通过企业将许多掌握不同信息的个人联合起来,以协调经济活动,增加效率。
四、其它解释
进入1980年代,一些学者对企业的性质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克瑞普斯的“声誉”观点、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的“议价成本”观点以及帕维特和奈尔森的“知识理论”。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董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