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06年全球及中国经济展望(1)(2)

2014-02-23 01:02
导读:续表1 全球经济展望简表 ┏━━━━━━━━━━━━━━━━┳━━━━┳━━━━━┓ ┃ 项 目 ┃2006 ┃2007 ┃ ┣━━━━━━━━━━━━━━━━

       续表1 全球经济展望简表

┏━━━━━━━━━━━━━━━━┳━━━━┳━━━━━┓
┃  项 目           ┃ 2006  ┃ 2007   ┃
┣━━━━━━━━━━━━━━━━╋━━━━╋━━━━━┫
┃市场商品指数石油价格(美元/桶) ┃ 56.0 ┃ 51.5  ┃
┃石油价格(%变化)        ┃ 4.5 ┃ -8.0  ┃
┃六个月短期美元利率(%)     ┃ 5.0 ┃ 5.2  ┃
┃六个月短期英镑利率(%)     ┃ 2.1 ┃ 2.8  ┃
┃实际GDP增长(%)         ┃    ┃     ┃
┃全世界国家           ┃ 3.2 ┃ 3.3  ┃
┃高收入国家           ┃ 2.5 ┃ 2.7  ┃
┃经发组织(0ECD)国家       ┃ 2.5 ┃ 2.7  ┃
┃欧元国家            ┃ 1.4 ┃ 2.0  ┃
┃日本              ┃ 1.8 ┃ 1.7  ┃
┃美国              ┃ 3.5 ┃ 3.6  ┃
┃非经发组织(n0n-0ECD)国家    ┃ 4.2 ┃ 4.0  ┃
┃发展中国家           ┃ 5.7 ┃ 5.5  ┃
┃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   ┃ 4.7 ┃ 4.6  ┃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 7.6 ┃ 7.4  ┃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除外)   ┃ 5.5 ┃ 5.7  ┃
┃欧洲和中亚地区         ┃ 5.2 ┃ 5.0  ┃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 3.9 ┃ 3.6  ┃
┃中东和北非地区         ┃ 5.4 ┃ 5.2  ┃
┃南亚地区            ┃ 6.4 ┃ 6.3  ┃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亚撒哈拉沙漠非洲地区      ┃ 4.7 ┃ 4.5  ┃
┗━━━━━━━━━━━━━━━━┻━━━━┻━━━━━┛

  Source: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6,the World Bank


  从以上分析的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世界经济的助推器。从附表中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持续在5.5%~6.0%的水平,远远超过高收入国家2.5%~3.0%的水平。然而如果除去中国和印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要降低1%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给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多贡献了一个百分点。具体到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和推动作用,报告在分析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时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后一直在稳步回升。从附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全球来说是最快的。这其中,中国经济当然是带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们看到东亚地区经济进一步出现融合、一体化,其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中国进口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在2005年,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经济出现减缓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进口需求导向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2006全球经济展望》主笔人及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处处长蒂莫说:“中国不仅对东亚地区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全球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强调,全球经济减缓的程度不是那么严重,中国经济保持强劲稳定的增长是主要原因之一。”报告通过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近、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一、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近期发展概况
  在2005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GDP增长近7.8%,相比2004年的8.3%有所降低(见表1)。虽然总体上是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为9.3%,但其余东亚国家只是温和地上升了5.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为了响应对投资的政府调控,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内需放缓了。然而,在进口量增长速度只有14%的同时,出口量仍保持29%的高速增长,使得GDP的增长势头仍旧保持强劲。在第三季度,国内需求量复苏,导致进口增长加快。这个变化结合放缓的出口增长速度,从而降低了净出口值的增长率。尽管如此,净出口值仍然占2005年总增长的1/3。预计经常账户顺差会达到GDP的6%,或者是1200亿美元。
  全球范围对高科技产品需求量的减慢以及中国需求量的中度增长对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2005年上半年,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口增长从35%~40%降到15%,导致净出口值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大大削弱。
  原油价格上涨也是影响地域内需放缓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也影响东亚地区原油进口国(中国除外)经常账户的收支,估计占到了3%的GDP经济损失。在2004~2005年间,高涨的原油价格还导致东亚地区累计贸易损失约占GDP的1%~2%,即每年约为0.5%~1%。几个原油进口国(柬埔寨、韩国、老挝、菲律宾以及泰国)则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在2004~2005年间约占GDP的1.5%~2%。
  尽管如此,消费者及商家的信心仍在逐渐加强。在中央银行逐渐加强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利率的实际增长仍然保持在较低的历史水平。民间消费及投资增长幅度之所以并没有如先前原油价格高涨时般大幅度削减,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明暗亏损的干预来限制由于原油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影响。然而,亏损的增加给国库带来了压力。许多国家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以求使国内碳氢化合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持平。
  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期展望
  未来两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进一步放缓。到2007年,GDP增长预计会达到7.4%左右。由于中国内需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增长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略微放慢。在2007年,东亚地区GDP将增长近5.7%。对该地区的出口需求,特别是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需求,抵消了对高涨原油价格的依赖。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石油的高价位和强大的进口需求,预期中国在该地区的经常账户顺差水平将在2007年降低至4%的GDP当量。而今年的这一水平是4.8%。当高价位石油使得该地区的通货膨胀增长至5.2%时,谨慎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市场反应会抑制因发展而带来的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
  然而,这种乐观的前景实际上潜伏着很大的风险。如果原油价格进一步提升,将会打击消费信心,同时导致更为严重的货币紧缩。虽然东亚国家自上世纪以来已经减轻了对美国出口的依赖,但是美国仍为其主要进口国。对全球宏观经济不平衡的重要调整,包括美国经济萧条的状况,将会对东亚国家的出口增长带来较严重的影响。
  据预测,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地增长。然而,近期的投资需求动荡以及一揽子经济指数的增长幅度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中期稳定增长。内需的复苏,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复苏,都包含了较难实现的基本假设。
  如果不考虑这点,中国的投资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触顶回落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三、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展望
  长期来说,该地区在未来十余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很乐观的。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GDP平均每年增长6.8%,实际人均收入每年增长超过6%。其中,中国的增长幅度最高,实际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1%,其余亚洲国家的增长也相当不错,平均约为4.5%。在2006~2015年问,该地域的人均收入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实际增长率将达到每年5.3%。
  尽管中国有可能面临对总需求积累的重新调整,从以往的投资型经济转移到以后的消费型经济,但亚洲的其他经济实体的投资增长率仍将有提升的空间。体制改革可以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简化商业法规、提高基础建设及后勤服务的经济效率,以及强化工人技术的教育等等。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市场工具比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基金等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尽管如此,还可以通过体制改革来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会计与审计标准、完善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结构等。现行的对加强资不抵债与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仍然很重要。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体改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在提供公共服务及设施方面的能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006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了非常乐观的评价和预测,但同时也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方面的挑战。报告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进一步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二是如何建立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应对能源价格和商品价格变化;三是如何成功地发展中国的服务业,提高服务行业的生产率,以减少中国对出口的依赖。这些问题和挑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与分析,同时找出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它们将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企业投资方向如何确定(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