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美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演进过程及规律(2)

2014-03-16 01:08
导读:3 文化差异形成不同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潜在投资,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国丰富的文
       3 文化差异形成不同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潜在投资,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就能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强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社会文化因素是隐藏在深层的推动力。尤其是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产业、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态势,经济、产业、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现代文化氛围,影响各个国家制定出不同的经济政策、创新政策。

    3. 1 美国文化中的创新因素。美国企业的创新多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具有原创性。这种敢于进行原始创新的精神一方面基于美国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全球领先的实力和雄心,一方面来源于美国人强烈的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而这种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主要来自西部拓荒运动。当时美国的西部是一片荒蛮之地,环境非常恶劣但又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要想到西部去发展,必须具有很强的冒险主义精神;要在西部存活下来,则要靠顽强的意志,依靠自己,具有很强的英雄主义色彩。美国企业的原始性创新就是以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基础,主要依靠“少数优等生”的单干,形成“加数效应”。[4] 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曾收集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过巨大影响的65项发明和创新,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先由个人完成,他们在取得专利后,办起自己的小企业,生产和销售这种新产品,最后,小企业发展为大公司。[4] 杰出的美国公司普遍认为组织中的大部分成员必须是创新者,鼓励个人创新的冒险精神。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竞争的国家,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思想,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和个性解放。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在企业中表现为强调自我表现,强调敢于创新。要自我表现,就要在工作上标新立异,追求卓越;要自我表现,就要敢于冒险、刻意创新。要冒险、创新,难免有挫折与失败,而美国文化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硅谷是美国高技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而中小企业是美国创新的源泉。在硅谷,政府鼓励创业,鼓励创新。所以,很多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没有受到封建主义残留思想的影响,从独立伊始就推崇自由、平等、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也是美国企业创新的源泉。在美国企业里,同事之间不轻易否定他人的意见,同时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管理人员经常与员工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批评,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和创新活动。

    3. 2 日本文化中的创新因素。日本企业大多采取“引进—再创造”的创新模式[5],博采众长,后发制人,这与日本文化历来注重学习和模仿的传统有关。日本企业擅长于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或品种翻新。几乎欧美企业每生产出一种工业品或家用大型产品,日本企业就能迅速将其小型化、多功能化,以此来超越对方,夺取市场。
   作为一个东方国家,日本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家的观念很重,集体主义思想很强。与美国企业的个人主义相比,日本企业的创新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强调集思广益、团队协作,形成“系数效应”[5]。日本人以企业为家,认为企业的成功依靠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脱离集体作用而过分强调个人能力,是不利于组织的发展的。但他们并不因此而限制个人能力,而是鼓励别出心裁,鼓励对仍未得到验证的构思进行大胆尝试,并允许失败。因而日本企业以锐意创新、富有活力而著称。
    日本企业的创新更多源于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的驱动。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的压力使日本民族一直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二战失败后,日本国内经济濒于崩溃。这种残酷的现实更唤起了日本人重建经济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而他们有迫切的愿望为改变国家和企业的面貌而不断改革、创新。
    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的中小企业以创新为途径,通过不断创新而加强自己的实力,从而不断做大、做强,达到成为大型企业的目的。

    3. 3 中国文化中的创新因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深受儒家几千年文化思想的熏陶。中国文化中既有儒家传统思想的精髓,也有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同日本相似,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集体主义,重视“集体”价值与利益。在个体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体利益。这种观念有利于企业的团结和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但儒家思想中有很强的保守与回避风险的思想,比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都是要人们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中国人害怕犯错误,害怕承担责任。由于缺乏责任意识和冒险精神,中国企业必然不愿主动开拓进取,推陈出新。
    在企业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推崇“中庸之道”,主张人与人要和谐相处,避免纷争。由于创新必然是对旧有事物的某种否定,必然涉及到现有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中国企业里面等级观念很浓,职工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封建等级意识,崇拜领导权威,一般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求既不承担风险,又不得罪他人。所以,中国的企业里面缺乏主动创新的精神。即使有所创新,也是由于市场压力、竞争压力而被迫进行的。

        4 发展差异造成财政支持政策不同

    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资金不足、融资能力差、应对风险能力差等因素,致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根据本国在风险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点,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投资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4. 1 美国的融资投资政策。风险基金是政府或民间创立的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专项基金。[6] 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多由民间创立。由于美国的风险投资完全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企业在创新项目上的选择更加灵活,其风险投资越来越向高技术产业集中。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差,美国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性贷款,还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6]。《小企业技术创新法》规定:每年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要将财政预算的1.3%用于支援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开发活动;小企业管理局可根据中小企业的申请,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总金额不超过15万美元、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的政策性贷款。这是美国唯一的由政府直接出资而且利率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

    4. 2 日本的融资投资政策。与美国相比,日本的风险投资制度多由政府设立,且建立较晚,还缺乏成熟而富有成效的风险投资队伍。其风险投资制度不足,对日本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日本的风险投资受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影响较大,因而很难把风险投资集中在创新性的高技术发展方面,大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果,以至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
    在融资方面,日本信用保证协会、贷款保险公司、贷款担保公司、政府共同对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支持。在贷款方面,则以政府设立的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主。目前,这样的金融机构有“中小企业金融共库”、“国民金融共库”、“商工组合中央公库”等。它们向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2~3个百分点的较长期的优惠贷款。

    4. 3 中国的融资投资政策。由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起步较晚,风险投资制度不够成熟,还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投融资制度。但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引导。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提出,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尽快研究提出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的办法。同年《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999)进一步要求,要积极解决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贷款担保问题。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00年)中,提出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2002年,人大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之一,目的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项基金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5 结语

    政策由国情决定,国情不同,政策自然也不同。我们不必照搬照抄别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模式,而应该在借鉴别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特殊情况和历史发展阶段,激发本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摸索,不断调整,制定出适合自己特殊情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国际大环境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延误时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企业信用政策与应收帐款管理(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