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汕头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2)

2014-03-28 01:21
导读:三、解决汕头城市化中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加快城市化是汕头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广东省发展的全局需要。为此,汕头市应立足实际,根
  三、解决汕头城市化中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加快城市化是汕头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广东省发展的全局需要。为此,汕头市应立足实际,根据汕头市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环境,贯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着力构筑以汕头经济特区为龙头,空间形态与功能分工合理的粤东沿海城市群;加快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综合服务体系,营造有效促进人口及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区域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发展环境。具体目标是201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54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0%,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650人,城市化水平达78%,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汕头市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
  1.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政策优惠和技术扶持促进其规模化和集群化,扩展形成集群化大工业;统一规划、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发展电力工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大型临港工业项目,提升工业经济实力。
  2.强化园区经济带动。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相衔接,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项目为依托,以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体系上水平为导向,重点规划建设若干符合国家政策和城乡规划的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集聚,形成专业化多类型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集聚资本的功能。重点发展壮大“四大基地”:工艺玩具与针织毛衫基地、印刷与音像制品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十大园区”:汕头高新区、保税区、南区化学工业区和金平、龙湖民营科技工业园、澄海岭海工业园、濠江南山湾工业园、潮阳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潮南工业经济带、南澳生态示范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强化优势产业带动。重点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化工塑料、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音像制品、包装印刷、医药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和商贸流通产业;发挥港口和海洋优势、特区优势,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港型工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工等海洋性产业,构筑科技含量较高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4.强化品牌、特色经济带动。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质量体系认证、专利申请和商标管理的激励机制,完善产品监测、标准计量手段和服务功能;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推介名牌产品,重点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品。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植形成一批产业名镇、商品名城。
  
  (二)高效使用城乡土地,促进城镇集中发展
  加强政府对城乡发展的引导和协调。坚持产业园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以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体系上水平为导向,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道路,吸纳资金、人口等要素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建设相对集中发展。
  强化集约用地管理。运用环境容量、投资门槛和土地利用效益基准等约束手段,制定符合城镇发展战略的空间发展规划,确定土地开发的空间布局、时序和各分区、各地块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引导全社会按照高效原则,合理利用土地,促使城镇走内涵型发展之路。
  十分重视村居的规划管理,推进对“城中村”、“空心村”的改造与改制。根据征地程度、街道办事处的财力、集体经济组织状况、村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非农化程度、村民认识水平等情况,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采取保留改建、局部重建、整体改造等多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公寓式住宅,提高城镇建设的综合开发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积极运用规划和政策手段,支持小城镇统一集中安排其辖区内的宅基地,鼓励居民到小城镇购房,引导农村分散居住点向成片居住区集中,实现居民点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三)加强规划,促进城乡持续协调发展
  首先为明确及解决行政区划调整后城乡发展的战略性、长远性、综合性问题,促进全市城乡建设快速、有序发展,应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承担规划的综合决策与协调、监督作用,实行规划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其次学习广州、佛山、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做法,邀请国内编制概念性规划的权威机构,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优先安排市域概念性规划的编制,以明确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和方向,制定实施的战略步骤,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调控和协调作用,促进我市城乡的持续协调发展,并在21世纪的城市时代中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优先保障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鼓励外资、侨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领域,建立多元参与、多元投资的新型办学体制。
  在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展高中阶段教育、技工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并与非学历教育互补,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联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互相沟通衔接,满足城乡居民多种学习与就业需要,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弘扬潮汕文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医疗水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首先应保护生态敏感区,除少量有特色、有条件的旅游资源可进行适当开发以外,应当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禁止城镇建设对生态敏感区的蚕食。其次应保护和完善市域整体生态,应依照“建设与保护相结合,适当调整城镇开发策略,构建完整的生态廊道体系”的原则,重点应通过建设“绿环”形成防护隔离带,保护牛田洋、苏埃湾等大型湿地,整治练江流域等。最后应保护城镇特色与历史文化遗产。
  
  (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大城镇就业
  一是切实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实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二是做好市内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城镇就业空间,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使农民有工可做,有业可依。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四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就业服务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和就业培训,不断增强其生存、就业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鸿举.走符合重庆实际的城镇化道路[J].求是,2004,(6):28-30.
  [2] 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平衡记分卡在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