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升商业服务企业客户价值之我见(1)(2)

2014-04-23 01:27
导读: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达到服务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感知利得。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个性消费感受,否则企业也
  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达到服务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感知利得。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个性消费感受,否则企业也就不会有旺盛持久的市场生命力。同时,也要注意到服务这种产品一定是一种动态的产品,会随着客户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商业服务企业要进行不同细节的组合,以达到服务个性化目的,使服务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增加客户感知利得。服务企业不仅可以在服务中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还要在成本领先上下功夫,这样一定可以培育出优势来。
  增进与客户的沟通,引导客户对服务产品产生合理的期望,填补服务差距,减少客户感知利失。服务的不可感知性使客户在使用有关服务之前,也很难对该服务做出正确的理解或描述。不合乎实际的期望又往往使他们错误地评价服务。沟通中可借助服务产品的实体显示让客户在使用服务前能够具体地把握服务的特征和功能,较容易地对服务产品产生合理的期望,以避免因客户期望过高而难以满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打造现代服务营销优质品牌,建立自己的优质服务标识。更多外资一流零售企业的到来,将带动我国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催生一批有实力的内资商业零售企业。愈来愈激烈的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使得许多企业认识到,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品牌是服务企业必需的竞争优势。品牌是现代服务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了服务质量、服务技术、服务信誉等多方面的情况。建立品牌远景、避实就虚与同行业对手竞争,对于商业服务企业快速建立品牌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建立一种既适合市场需要,又严格管理的商业服务组织。要求组织建立注重商业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即积极向学习型组织、教学型组织转变,通过提升商业服务企业中“人”的品质来提升服务的品质。以2003年数据为例,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5.4%;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14人,比重还较低。为此,商业服务企业必须尽早把服务企业塑造成“教学型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的服务思想、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观问题,增加商业服务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从而不断延续商业服务品牌的生命力。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改善提供服务的设备与作业流程,提高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加速达成客户满意。服务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提供,具有非标准性或可变性。因此有些管理人员认为服务性企业无法提供标准化或程序化服务。并且标准化服务缺乏人情味,不能适应客户的需要,只有定制化服务才是优质服务。此外无形的服务很难测量,如果服务性企业需根据各位客户的特殊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就较难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商业服务企业确定服务工作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非常重要。但是,即使是高度定制化服务,仍然可确定某些服务工作程序提高这一部分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因此,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改善提供服务的设备与作业流程,确定服务过程中“最小的重复性单位”,采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自动化设备,使商业服务企业能更灵活更及时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
  确定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实施流程,强化内在层次优势。识别客户获取客户信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目标客户群并识别出主要客户。全球16位顶尖管理大师之列的唐·佩珀斯先生与马莎·罗杰斯博士将客户划分为三种类型:最有价值客户、最具增长性客户、负价值客户。他们认为,企业真正的上帝应当是那些最有价值和最具增长性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使最具增长性的客户,转化为最有价值客户以及提升最有价值客户的忠诚度。因此,针对我国商业服务企业的实际资源、精力、时间等状况,必须保证大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季松. 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5.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进一步提升零售企业物流管理水平(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