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高人员招聘的有效性对策浅析(1)(2)

2014-05-06 01:18
导读:其次,要考核应聘者的职业道德。是岗位技能重要,还是职业道德重要?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会放弃对职业道德
  其次,要考核应聘者的职业道德。是岗位技能重要,还是职业道德重要?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会放弃对职业道德的考核。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能力越强的员工,如果职业道德不佳,他对单位的危害性也就越大。泰州日报社社务办主任苏元华介绍说,在招聘员工时,他们经常向应聘者提一个问题,并要求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生日是何年何月何日?如答出来,则继续追问:今年多大?什么属相?苏元华认为,这个很简单的问题,往往会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应聘者孝敬父母的情况。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可能出现这几种情况:一种能很轻松顺利地一口说出来,这样的人至少知道关心父母,如果他不是刻意准备的话,那么这种人的道德应该没有问题;另一种是不知道,但是能勇敢地承认,甚至非常诚恳地道歉,认为以后应该更加关心父母,这种人道德应该说还能过关,至少是一个诚实的人;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还乱说,结果三个答案相互矛盾,这种人只会撒谎、耍小聪明,应该是三种人中道德最差的,招聘这种人时会慎之又慎。
  最后,用人部门的负责人要参与招聘。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是未来员工的直接上级,同时,他更加了解该岗位的技能要求,他在招聘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应该让用人部门负责人参与进来,由他来决定人员最终是否录用。在泰州日报社,这已经成为一条通用原则。部门负责人必须是面试考官之一,并且要直接与应聘者交流;在面试的3名考官中,部门负责人的打分权重占40%,其他2人打分权重各30%。
  
  三、着力营造人性化的氛围留住人才
  
  把人员引进到了单位,并不代表招聘就成功了。招聘人才是为了提高工作业绩、加快单位发展。如果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离职,那么,招聘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也就是说,招聘是没有效果的。有调查表明,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单位没有给他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的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比较集中体现在学习不到新的东西、工作没有进步、缺乏成就感,想法没人听、工作没人认同、困难没人关心,人际关系复杂、没有一个好上司等方面,对薪水不满意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用人单位要设法不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以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泰州日报社近3年招聘进78名正式员工,只有3人离职。应该说,该社人员招聘的有效性很强。这其中,固然有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高、职业荣誉感强等特定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其中至少有三点普遍的经验,能在留住人才上给人以启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在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是自身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因此,要留住人才,就必须给予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二,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心。人对尊重的需求仅次于对成就的需求。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员工才会产生归属感,并乐意长期为单位奉献。
  第三,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收入的多少,不仅仅可以体现为物化的东西,更重要的它是对个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从而实现员工自我满足感。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每一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科学的运作系统,绝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可以概括的。招聘作为人力资源系统运作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使企业产生良性循环的重要工作。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隘口,它不但起着“推销”企业的作用,并且其质量和结果直接影响着组织人才输入和引进的质量、人才的流动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企业的人员招聘,应积极的从各个方面提高人员招聘的有效性。

  [1]李贵强.员工薪酬福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丽娟.员工招聘与配置[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革实践的思考(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