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企技术创新人才方略(1)(2)
2014-05-24 01:45
导读:三、构建富有成效的国有 企业 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和全球性的人才饥荒现象,但是,从人才总量上
三、构建富有成效的国有 企业 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和全球性的人才饥荒现象,但是,从人才总量上看,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太远。我国共有高等学校1022所,在校大学生340万人;全国从事 科技 活动人员已达281万人,其中 科学 家和工程师149万人。这一规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大体相当。如果能结合我国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活现有各类人才的智慧,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全可能迅速提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国有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
1.改变观念,创造人才辈出的局面
所谓改变观念,就是要开阔用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冲破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从而在选拨干部和使用技术人才上,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并且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充实到重要岗位,让他们英雄有武之地,在工作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加大同一职位的职级数,实行相邻职位职级的交叉重叠,使低职位的人由于努力工作也能拿到相当高的工资,同时通过考评,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2.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双梯阶激励模式(或多阶梯激励模式)允许对两个(或多个)层级中相同级别的人员给予同样的地位和同样的报酬与奖励,是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的最佳选择。这种激励模式 应用 于我国就是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国家受过初等 教育 的每5300人当中才能够产生一位博土,也就是说相应地每投入3580万元人民币才能培养出一位博士。因此,我们的人才还不仅仅是个人的天才和勤奋的产物,而是整个国家、整个 社会 巨大投入的结果。我们特别要珍惜这些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国有企业技术人才并不十分缺乏,其中不少拥有大批博土、硕土学历的员工,但在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和速度上,不见得就比其他企业快多少,造成了人才事实上的浪费。因此,国有企业要为本企业岗位找准合适的人才,亦即“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效益
人才流失 问题 是当前令国有企业最头痛的一件事。我国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吸引挽留人才:一是委以更多的责任,增强人才的责任感;二是分配政策向青年技术骨干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开展富有成效的国内外培训,以开阔专业技术人员眼界;四是完善对突出贡献者的重奖政策,同时,将技术创新考核指标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并与企业经营者的奖惩挂钩;五是通过红股、认股权、股权期权等形成“金手铐”;六是将没有“地利”优势的企业的科研重心向人才、信息集中的大城市转移,逐步实现生产经营与科研地点分开,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地理位置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劣势。
4.营建群众性技术创新氛围
激励机制,说到底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形成群众性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如,宝钢集团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空前活跃。仅以群众合理化建议来看,自1990年以来,每2~3年合理化建议总条数、人均建议数都会翻一番,合理化建议质量大为提高,单条建议效益最高达2000多万元。在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如首钢总公司对职工进行知识培训、业务培训、技术培训,鼓励职工努力 学习 一门新知识、掌握一门新技能、应用一项新技术、推广一项科技新成果。他们还通过“创最佳活动”,激发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此外,开滦集团公司的“三结合”选题攻关活动、齐鲁石化公司“三三四”
系统工程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今后,我们还可以结合各个企业自身的特点,探索出更多的群众性技术创新途径,以形成新时期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局面。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家瑞/王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