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术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选择((2)
2014-05-25 01:23
导读:二、管理技术创新的 理论 价值 1.促进 企业 战略构想的形成 随着 电子 计算 机和 网络 技术的快速 发展 ,以及 经济 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顾客需求日益
二、管理技术创新的 理论 价值
1.促进 企业 战略构想的形成
随着 电子 计算 机和 网络 技术的快速 发展 ,以及 经济 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质化,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所说的那样:企业可划分为“四流”,一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资本,软件是规划企业战略;二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品牌,软件是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三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商品,软件是靠管理经营取胜;末流企业的硬件是单纯地生产商品、不问市场,软件是靠传统管理。因此,一个立志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不断把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把握理论变化,提供战略思路的前提首先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过去,有的企业只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注意掌握创新的管理技术,结果 影响 了先进技术设备性能的发挥,造成惨重的损失和浪费。这种不重视通过管理技术创新而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教训应该为我们吸取。
2.为投资、并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革命、竞争全球化以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很多企业为摆脱困境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活动进行产业转型。然而,根据美国著名战略管 理学 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而企业成功的来源是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即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表现。因此,在投资、并购之前忽视战略规划或仅仅开展象征性的规划活动,必然导致企业盲目跟随市场,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跟进什么,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淘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推动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转型
对于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企业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其技术创新不主要表现为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而是“管理技术”的创新,因此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研发实力,提高“企划”水平。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财务风险、技术环境等的系统 分析 ,及时规避投资中的系统风险;同时在对投资品种的深度调研和挖掘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投资回报。
4.预见技术发展轨迹
“在许多产业中,技术的发展过程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些逻辑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取得极大的成功。……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用户需求一致时,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效益。” 由此可见,认识到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投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认识这样的“内在逻辑”并非 科技 工作者所能独立完成的,它往往需要专门的技术预见专家组织政府、产业界、管理界、 社会 学界、科技管理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思想碰撞,并在对消费者进行大量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严谨推理的基础上才最终得出的。与此同时,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技术创新。如,20世纪40年代末期创立的美国兰德公司就专门为应对技术预见开发出一系列 方法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预见模型。像 科学 发展的趋势推测、技术增长的曲线描述、计量计算、德尔非法、技术系统模拟、情景模拟等都是兰德公司开发的行之有效的技术预见方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价值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此,开展新形势下的管理技术创新对于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理技术创新是QFII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之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 问题 的通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这三个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QFII实施后立即引起境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据了解,真正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A股市场股票不过80-90只,其中60余只股票为重中之重。而它们之所以被关注不仅在于业绩、资源和成长性,也在于它们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市场资信度及注重职业操守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外资选股的标准固然苛刻,但这些标准无疑对我们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 参考 价值。
2.管理技术创新是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 法律 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分级管理模式的框架下,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本级政府所辖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上海以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体制作为突破口,初步设想成立一个大党委,将上海 目前 40个控股和集团公司的党管干部全部纳入其中;深圳在向外资开放5大国企集团的同时,还开放民营资本参股国企;北京严格把住 金融 命脉,而把一些实业公司送到市场中去竞争;重庆积极酝酿出台《重庆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等。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精神,本文建议继续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创新,如出台相应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的管理模式,转而以明确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如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来取而代之。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管理技术创新是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理性选择
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的业绩不断滑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越来越低。为了摆脱业绩滑坡和企业生存的困境,大批上市公司争先选择产业转型作为出路。特别是2001年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以后,很多企业不管原来从事何种产业,都被200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30%的增长率和平均超过25%的毛利率所吸引,纷纷转行房地产业。据了解,目前全国由其他领域转行到房地产业的企业共300多家,而其中有100多家是2001年后进入的。根据前文的分析,上市公司未经深思熟虑而仓促转行进入自己原本并不熟悉的领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业绩进一步滑坡或者破产。因此,应对激烈竞争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入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寻求和建设企业得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管理技术创新是相对于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纯技术”创新的一个概念,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过去20余年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中,国有企业先后经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以承包制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阶段”、“转换经营机制阶段”和“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阶段”,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前后,QFII制度、《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新举措的相继推出,使得国有企业在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领域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少,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方面的改革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 研究 和推进管理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 内容 。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家瑞/王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