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I、BSC、SCOR绩效考核体系的比较(2)
2015-06-05 02:31
导读: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竞争显著加剧。尤其进入到信息时代之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如果要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竞争显著加剧。尤其进入到信息时代之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如果要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具有战略眼光,关注客户需求,重视企业长远的利益。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战略导向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应运而生,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过于侧重短期目标和缺乏对未来的指导意义等缺陷,符合时代发展对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要求。
最近十几年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快速变化的复杂市场往往让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资源谋求发展变得很不现实,企业之间需要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同时传统的等级制管理模式也显得僵化,不适应市场对企业快速反应、高度柔性的要求。随着价值链、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再造、扁平化组织、虚拟组织、网络型组织、动态联盟、敏捷制造等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正进入变革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网络型组织,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流程”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流程再造或者是流程优化。绩效考核体系也应该与这一时代背景相适应,但是当前对于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和流程的绩效考核的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SCOR模型是其中的一个较好的成果。必须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和流程再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管理思维的不同。
ROI考核体系体现的管理思维是企业的一切为了利润,股东利益至上,所以该体系以盈利能力指标为核心,重点考察总资产报酬率,根据杜邦公式把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至部门,对微观经济中各财务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管理上主要以财务管理为主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BSC考核体系体现了战略中心主义,同时也体现了“平衡”这一重要的管理思维。这种战略中心主义表明的不仅是它通过全面考核企业业绩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战略实施,更重要的是它参与了战略管理的全程,也有利于全体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理解,,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平衡”思维体现在平衡计分卡实现了长期与短期、内部与外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等指标的有机结合,并且所要考核的四个方面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SCOR考核体系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思路和“横向一体化”的更加广阔的视野。流程的效率被认为是企业效率的关键,只有为整体业务流程带来价值增值才能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以部门责任为基础的考核技术却在考核层面上把业务流程人为的割裂,从而形成利益主体林立的本位主义状态,同时过分的专业化也使得内部交易成本增加。于是从企业内部看,管理思维从刚性的职能观向柔性的流程观转化,变部门考核为流程考核,打通部门之间的界限。
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代表,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转,才能使整条链上的所有企业都从中受益,与之相适应,绩效考核就要跨出企业内部的局限,对供应链全局有所把握才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依照SCOR模型,就可以对供应链以及企业内部的复杂流程标准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流程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业务流程中,节点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业务流程的下一节点都成为上一节点的客户,从而在供应链链条上和企业内部形成客户服务链。评价每一个个体的绩效情况都会体现“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从而也为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 考核指标的不同。
在不同的管理思维的指导下,考核指标的选取及其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不相同的。
ROI考核体系选取的是财务指标,其中以综合性最强的权益报酬率为中心指标,通过“总资产利润率 = 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个公式,把考核指标分解细化,细化的程度要根据企业自身需要。这种体系可以非常复杂,也可以相应简单,但不管怎样都可以把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各层次(总部、分公司、车间、班组等),从而保证核心指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