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探讨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2)

2015-11-09 01:25
导读:(一)经济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黄河中游经济圈和以武汉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二者分别位于国家一级重点开发轴

  (一)经济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黄河中游经济圈和以武汉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二者分别位于国家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长江)和二级重点开发轴线(京广线、黄河)处,是我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地带。位处中部地区核心的长江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北傍京津环渤海地区,南临以深、港、穗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连以成、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日益成为实现资源要素西进、东出、北上、南下的理想通道和枢纽。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处于东南沿海资金、技术优势和西北内地资源优势两个反向梯度的交汇处,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异质性和经济落差需要中部地区的梯度性过渡和对接,经济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二)交通条件优势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区公路星罗棋布,京深、连霍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县乡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紧密相连;民航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中部地区辐射全国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为承接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中部六省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在绝对数量上说来,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人们仔细分析三个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可以发现中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2005年,中部农业耕地面积为30 5665千公顷,只占全国的2351%,低于西部1461个百分点;中部农业劳动力为9 6221万人,约占全国2833%,占中部人口的5047%;剩余劳动力达4 500万人。目前,中部地区投资密度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劳动力数量巨大,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使中部地区面临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发展一些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对中部地区来说,不仅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减轻中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四)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中部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腹地,文化厚重,历史悠久;中部地处文化交汇地带,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中部六省科教人才方面在全国的份额是:高校数占247%,学生数占252%;中专学校数占244%,学生数占30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29%,专业技术人数占231%;拥有44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级企业

上一篇:浅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