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1)(2)
2016-04-14 01:06
导读: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或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这就是规模经济,否则,就是规模不经济。连锁经营是规模经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或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这就是规模经济,否则,就是规模不经济。连锁经营是规模经济的原理在流通领域的运用。这种经营方式的规模经济特征体现在随企业的连锁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从此确立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研究发现:市场交易并不是像古典经济学研究中所假设的那样,交易费用为零或忽略不计,而是要耗费大量成本的。科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科层组织,它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当交易行为由企业来完成比由市场进行耗费成本低时,这种交易行为将被内部化到企业中去,反之则由市场调节。所以,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与市场能否相互替代的根本原因。连锁经营就是将市场的交易活动变为企业内的行为。它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和批零一体化,符合现代化、大企业运行机理,既节省了交易费用,又节约了流通费用,使连锁企业拥有低成本运行的绝对优势。同时,随着连锁分店的增加和商品交易额的扩大,虽然交易费用总量增加了,但单位交易成本却是下降了,即交易费用递减。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企业内部结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行业或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保证企业行为的优化,实现较高的市场绩效。其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这是后期的结构主义或产业组织理论所构造的框架)。连锁经营就是实现企业结构合理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通过采用连锁经营,扩大企业规模,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规模水平、组织化程度。通常表现为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从而使企业间有效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向有序化发展,实现企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由于连锁经营本身也是一种经营方式,包含着现代的经营思想、经营技术、管理方法,如果说一个企业从“硬件”上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从“软件”上实现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那么,势必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个体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产业市场绩效的提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针对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纷纷提出解决对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查志强在其撰文《我国连锁经营的现状与对策》中指出,政府应加强对连锁企业的政策扶持,在一些具体措施,比如连锁网点的布局,资金投向上给予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同时,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完善连锁经营法规,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我国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少,缺乏规模效益的问题,张德良、孙继义在其文章《我国连锁经营策略的研究》中指出连锁企业可以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组建规模更大的企业集团,或兼并、收购实力不强、规模弱小的连锁企业;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采取特许、自由连锁等形式,组建全国性的连锁集团。这样既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迅速扩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普遍落后,
南京大学赵世勇指出,配送中心的建设必须走配送共同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发挥配送中心在流通体系中的中心枢纽作用。同时,他也指出必须加快连锁经营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软、硬件设施的开发利用,提高连锁经营企业规范化程度,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本文主要观点及该课题的趋势预测
(一)文章主要观点
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认识上的误区。这主要是对连锁经营的概念、特征认识不清以及过于强调追求规模而忽视其内在要求,导致经营失败。
(2)传统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连锁经营的发展。
(3)产权关系不明确。
(4)工商关系不和。
(5)连锁经营企业忽视质量管理,导致商誉不强,缺乏经营竞争力。
(6)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少,缺乏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