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资产及其微观基础(1)(3)

2016-05-08 01:00
导读: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的自然人。当我们将个人放进企业框架中论述企业的人力资产时,我们将在人力资产中加进一个很重要的构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的自然人。当我们将个人放进企业框架中论述企业的人力资产时,我们将在人力资产中加进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企业家才能。
新古典经济学中之所以没有人力资产,而简单地将资产划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一方面与新古典试图将经济学精确 科学 化的追求有关,因为加入难以定量化的人力资产,将使得经济学理论的精确表达遇到困难甚至遭受破坏,有如加入企业家因素一样。另一方面则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行为者的同质性假设。将非同质性假设加进企业理论分析的一个例子是张维迎在其博士论文《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所进行的假设:在只有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经济中,个人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差异1.经营能力(企业家能力);2.个人财富;3.风险态度。附加的假设是:对所有个人来说,每人的资产财富是共同知识,而经营能力则是私人信息。但按照本文的逻辑,张维迎进行假设所依据的标准不过是个人资产的不同:经营能力、风险态度属于人力资产;而财富则属于实物资产或契约资产中的金融资产。

3.2契约资产
我们首先解释契约概念及社会的契约本性,然后回答为什么契约为什么成为个人的一项资产。
基于博弈概念,我们将契约概念定义如下:契约是人们基于满足和维护某种需要,在连续的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某种约定。其三个要素为:需要、博弈、约定。显然,这里的契约概念是广义的,我们可以将契约简明的定义为博弈规则,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 法律 、社会期望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将契约定义为对社会关系的界定,而社会关系包括血缘亲族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尤其是在马克思 哲学 中占重要地位的、与生产力一起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契约作为一种约定,其内容则是社会关系,或说契约是社会关系的载体。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我们看来,整个社会的背后无非是无穷无尽交错相连的契约,而作为主体的人、组织、集体、民族乃至国家则是契约的节点。这就是社会的契约本性。
契约资产的提出乃在于人的社会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按照我们的经济哲学,人总是生活在契约之中,人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契约框架中进行,而马克思的社会关系事实上成为我们的契约概念的内涵。人们一方面总是受一定的契约所约束,但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加上我们的理性假设,不难得出:理性的经济行为者将会利用这种遍布极其广泛的契约(社会关系)来谋取自己的财富或效用最大化。马克思指出:“······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当这种契约被当作经济行为者牟取自身财富最大化的资源时,我们说,这种契约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行为者的一种资源或资产,我们称之为契约资产。这是与我们的经验相符合的:关系 网络 (契约网络)同样可以为经济行为者带来经济利益。然而一般的经济文献却似乎忽视了这一点,但是正如下文我们在企业资产中所看到的一样,正是个人的这种非金融契约资产,在组织或企业中演变成了极其复杂而重要的企业的另一种资产或资源: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
显然,正如金融理论所阐述的,金融资产是一种契约结构尤其是法律结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金融资产也归入契约资产的原因,这是一般的文献所没有注意到的。我们可以断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产可以归入契约资产的范畴。将个人契约资产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契约资产,一方面在于任何金融工具不过是一种契约结构尤其是法律结构,另一方面则在于诸如社会地位、权力、关系网等固然来源于社会契约,还在于我们无法将这些契约结构以一个类似于金融资产的合适的概念来表达,只好将它们全部归入非金融契约资产中。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覃家琦
上一篇: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