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2)
2016-06-16 01:03
导读:在人们熟知的沃尔玛公司,凭借先进的信息、补货系统,可将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摆上货架的时间平均控制在5-7天,而一般公司需要30天。这就是沃尔玛领
在人们熟知的沃尔玛公司,凭借先进的信息、补货系统,可将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摆上货架的时间平均控制在5-7天,而一般公司需要30天。这就是沃尔玛领先于所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其真谛并不高深莫测,而刚好抓住了流通的本质,深得商业经营的要领。
常常被忽视的流通业的重要性只有在“出事”的场合才会引人瞩目。2002年9月27-10月9日,美国发生了罕见的码头工人封港事件。基于严重的劳资冲突,南起洛杉矶、北至西雅图,美国太平洋沿岸29个主要港口全部“停摆”,所有进出口货物“耽搁或停顿”下来,全美进出口贸易顷刻“半身瘫痪”,美国多年来打造的精美的“全球供应链”遭到了人为“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天就达20亿美元之巨。
这场美国20多年来最激烈的劳资冲突事件虽然由于布什总统出面干预而暂告结束,但所造成的后果和教训都是极为严重的。其中,仅仅为消除罢工导致的大量积压,就需要4-5个月。“封港”事件终于使人们领教了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面。有分析家认为,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国经济的一个“精美”的薄弱环节,即全球供应链是何等的脆弱;而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政府如何加强对港口、货站等维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物流环节的管理和控制,“零库存”生产、贸易方式的局限性如何弥补等等,都将是紧迫的全新课题。
美国也有正面的样板。“9.11”事件之前美国曾有过近10年的经济繁荣,同其经济节奏的加快和流通效能的提高密切相关。凭借率先崛起的互联网技术优势,美国的库存控制和资本周转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停顿和耽搁”的时间与次数大为减少。经济分析家认为,“美国企业界在控制商品库存量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已经大大有助于减少经济起伏不定的现象”;“更充分地利用技术,更好地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已经使许多公司能够避免库存失当和剧烈波动”;“美国英特尔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强生公司和波音公司等纷纷发现,减少商品库存量是今天迅速变化的经济中一项可行的战略。各公司希望从这种做法中得到新的竞争优势”。 美国奥本大学教授保罗.斯瓦米达斯的
调查报告显示,美国71%的制造商利用这一可行的战略,已经使商品库存时间从1990年的2个月、1993年的1.5个月明显下降到1997年的1.2个月。而汽车、电子产品和零售企业的周转时间已经从1987年的27天,缩短为1998年的12天。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资料表明,1990-1998年,美国、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3-1.5%; 非制造业(含批发和零售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的1.14-1.29%。 这个指标表示,由于经济运行的节奏加快,同量流动资本处于沉淀状态的份额极小,周转速度普遍较快。
种种迹象显示,依靠互联网技术,更加注重从流通效能、从经济节奏和停顿与耽搁之中挖掘竞争优势和开发利润源泉,有可能成为新世纪的突出特点。
流通效能高低或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