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构建(1)(2)
2016-06-23 01:01
导读: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
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
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适应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形象营销将取代单纯的产品营销,形成由形象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从而协调、整合旅游地各营销要素,形成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
二、旅游地形象塑造
旅游地形象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地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
(一)旅游地资源与市场分析
资源分析应包括硬性和软性资源分析。硬性资源需分析旅游资源种类、数量、品位、结构、组合、知名景点及数量、景点风格、气候、水文、地貌特点、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经济总量、人均产值、人均收入、旅游业总产值及人均产值、旅游企事业单位数量、利税量、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收入、学历、性别、年龄、旅游网站数量、服务内容及模式等;软性资源需分析旅游地的历史文化、著名人物、民俗风情、高校数量、文艺团体种类及数量、节庆活动类别与特色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市场分析应包括国际、国内市场分析和竞争市场分析,内容主要有: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总收入及占GDP的比重、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总人次、停留天数、出游时间特点、出游率、出入境人数、入境游客流向特点、国籍或省份、性别、年龄、收入、学历、种族、社会阶层、交通方式选择、获知目的地信息的方式、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程度、偏好以及旅游形象的竞争替代特征等。
(二)旅游地形象定位
为旅游目的地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树立和造就某一与众不同或突出的地位,称为旅游地形象定位。其目的是诱导消费者一提起某一旅游地心中就会想起什么,用怎样的词语来评价、描述、传播它,在旅游行为实施时选择哪个目的地。旅游地形象定位表述的最有效方式往往是一句概括性的主题口号,它用精粹的语言、巧妙的创意构造出一个富于吸引魅力的旅游形象。形象定位研究是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的重要环节和宏观战略,体现了旅游地发展的目标方向。综合学界研究,旅游地形象定位可选用下列主要方法。
1.根据旅游地特色进行定位。根据旅游地的某种或某些优点、特色,或者说是根据目标顾客所看重的某种或某些利益,力求凸现自身的特色进行定位。如海南——“热带中国”、山东——“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等旅游地形象定位。
2.根据价格——质量之间的联系进行定位。旅游地将其产品价格作为反映其质量的标识。价格战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象征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越高、特色越突出,价格越高。如对于高档酒店、高尔夫休闲度假区来说,制定高价本身就会对旅游者起到一种知觉暗示作用,即他们可以获得高效用、高利益。
3.逆向定位。强调并宣传定位对象是消费者心目中第一位形象的对立面或相反面,打破消费者一般思维模式,以相反的内容和形式标新立异地塑造旅游形象。如河南林州市林滤山风景区以“暑天山上看冰堆,冬天峡谷观桃花”的独特定位征服市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根据产品使用者进行定位。旅游目的地通过营销努力,特别是通过公关活动,同某一社会阶层或社会名流建立起较为经常的主顾关系,则会变得为某些类型的顾客所关注。一些可以起消费示范作用的社会阶层、名流(如影视、体育明星、社会名人)被邀请到某旅游地或游览观光、或休闲度假,都能为旅游地定位战略的实施起促进作用。如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前往桂林,对桂林山水赞不绝口,此后,桂林巧打“克林顿牌”吸引了大量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