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所有权 ——企业理论视角(2)

2016-07-01 01:03
导读:小结:真正的小结总之,本文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途径和目的是促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是把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同时界定给企业家

小结:真正的小结总之,本文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途径和目的是促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是把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同时界定给企业家——我们的厂长经理们。

1.杨小凯,《学前沿专题》第一集,1989年,“贸易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
2.钱颖一,《的产权》,序三,1998年;《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1989年,“企业理论”;
3.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年,选自《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4.科斯,《成本》1960年,选自《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5.D.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第五章,1999年,商务印书馆;
6.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选自《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
7.陈清泰,“政企分开是走向市场的必要条件”,《经济时报》1998年12月16日,第一版;
8.张维迎,“所有制、智力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1996年第9期;“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和中国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1、2期;“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和最新进展”,《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前两篇论文选自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9.L.普特曼和R.克罗茨纳主编,《企业的经济性质》,1996年版(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1987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论新制度经济学”,1991年。以上选自张五常,《经济解释》,2000年,商务印书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1.杨灿明,“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关于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12.王君,“双重博弈中激励与行为——对转轨时期国企经理激励不足的一种新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13.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1998年,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4.F.哈耶克,《致命的自负》,198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注释:
[1]L.普特曼和R.克罗茨纳(1996):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有关“黑箱”企业理论的争论,最终对企业经济性质的研究被合法化,对企业的合同和组织结构的分析在性分析工具和新概念的带动下迅速。
[2]现代企业理论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比如,钱颖一(1989)把现代企业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张维迎(1994)把现代企业理论分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者理论三类;费方域(1998)则从合约性质的角度将现代企业理论视为Grossman-Hart-Moore模型为代表的企业不完全合约理论,而将新古典企业理论、用于企业产权分析的科斯定理、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一概视为传统的企业理论。本文取现代企业理论作为一个与新古典企业理论即传统企业理论相对的理论体系,研究企业的合约性质,又称合约理论。
[3]费方域(1998)认为企业的基本问题在古典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中是企业的性质合企业的边界问题,而在现代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中则还应加上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
[4]参见张维迎(1994)。
[5]关于产权(propertyrights)的定义,学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经济学家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使用,因此产生了许多混乱。通行的看法是把产权理解为“一束权利”。至于对产权的具体解释则不是本文的讨论方为了。本人打算在时机成熟时专文论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6]参见L.普特曼和R.克罗茨纳(1996),序二第1-2页。
[7]参见杨灿明(2001)。
[8]参见陈清泰(1998)。
[9]参见费方域(1998)。
[10]参见科斯(1937)。
[11]参见张五常(1987,1991)。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