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文途径(2)
2017-04-15 01:02
导读:于是我们看到了张瑞敏的“两个好习惯”。其一就是“二次决策”的习惯:即每次决策过程中,都要考虑到这个决策的后果和影响,进而做出决策后的二次
于是我们看到了张瑞敏的“两个好习惯”。其一就是“二次决策”的习惯:即每次决策过程中,都要考虑到这个决策的后果和影响,进而做出决策后的二次决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深谙老子学说,常常在繁杂的企业经营事务中不断悟道、自省,追求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其二就是他有个爱好——善于总结经验。他把经验上升到理念高度,而后又通过他的讲话,通过文化与宣传的渠道,贯彻到海尔全体干部和员工中去。海尔通过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为我们的很多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于是我们看到了张瑞敏的远大目标——“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比较清晰和准确地总结和展望了海尔在张瑞敏带领下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海尔未来的期望。他的座右铭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他所理解的大事就是要使海尔成为国际一流企业,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所以,张瑞敏明确提出“做企业,不能做短跑冠军”。美国许多百年公司总结过,发展形式、做法可以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百年企业百年价值观不变”,与此如出一辙。海尔20年取得今天的成就,说明张瑞敏是一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不愿意做短跑冠军,中国需要更多张瑞敏式的企业家成为长跑运动员。
于是我们看到了海尔的日清日高管理法。海尔对企业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犹如斜坡上的小球,要每天改变和提高。美国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13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到5年。企业既要高速发展,又要长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人创造了日清日高管理法。日清工作法简单地说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使命为中心做“刚刚超过可能性”的事,每天进步一点点。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但难就难在天天都在提高,哪怕是一点点。其实,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持续创新理念,就是应该把创新视为一种日常实践活动,视为一种具有高度自发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的创新,尤其在最前沿的一线的员工并不需要拥有过于宏大的愿景,以免超出了自己的实现能力,而是在刚刚超越可能性的地带从事创新,创新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但却又属于通过艰苦努力可以实现的范围之内。
从中我们看到了海尔的日清日高管理法与《周易》中三易原则的关系了吗?
周易中三易的原则:变易、不易、简易。按今天来理解,所谓变易,就是市场不变的原则是永远在变,与其以不变应万变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求变获得生存机会;不易,就是在不变当中永远有一条可以指导你在变中取胜的原理,只有掌握这条原理,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