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用ERP的问题与对策(1)(2)
2017-04-27 01:06
导读:第一分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引入期 当时,我国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交货周期长,库存占用资金大,设备利用率低。为
第一分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引入期
当时,我国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交货周期长,库存占用资金大,设备利用率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局面,机械行业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也引入了国外的MRPⅡ软件,如沈阳第一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当时引进的MRPⅡ软件与同时代从国外引入的设备一样,照搬照抄,只是当作一项技术,而不是当作一种管理理念。所以,当时所引入的MRPⅡ的使用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
第二分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ERP观念的导入期
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ERP的认识也不断提升,由原来的把ERP当作一项技术,逐渐演变为一种管理理念。ERP软件的实施和应用所涉及的领域也从机械行业扩展到其他行业,比如航天航空、电子家电、制药化工等。而且大多数ERP用户都或多或少获得了收益,这样更加有利于我国ERP软件及产业发展。
第三分阶段:21世纪初的大发展期
21世纪之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ERP软件基本上来自于国外,这可能也是ERP在我国发展的初级阶段比较艰辛的原因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ERP软件市场上出现了中国的自主品牌,如用友的U8系、金蝶的K3等。我国自主品牌的ERP提供商多数是从事财务软件的主流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大量财务软件用户,为其ERP软件产品迅速推广奠定了销售网络基础。由于国内ERP提供商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ERP在我国迅速展开。短短几年时间,其发展速度比前20年的总和还多。ERP软件用户涉及各行各业,由原来的以大型企业用户为主,逐步扩展到中小企业。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的普及期
最早提出ERP普及理念的是用友公司,用友公司的提法得到了ERP理论界、国产ERP软件供应商以及ERP软件用户的赞同与支持。有关ERP的读物、教材越来越多,有关ERP普及的活动广泛展开。ERP的观念与知识,逐渐被一般大众所认知,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ERP有关课程,被高校广泛纳入教学范围。越来越多企业认可并实施ERP。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国内外ERP发展对比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ERP的发展过程与国外ERP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四个阶段,但是起点不同、过程不同、动力不同、内容不同。
(一)起点不同
国外ERP的起点是MRP,而我国ERP起点是MRPⅡ。起点上国内高于国外,但是起点高并不等于效果好。国外的MRP是基于物料需求计划而产生的,而国内的MRPⅡ是照搬照抄国外的MRPⅡ。国外的MRP应用是成功的,而国内引入MRPⅡ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二)过程不同
国外ERP的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人才培养,都是逐渐的。从MRP,闭环MRP,MRPⅡ,到ERP,基本上十年一个阶段。而国内ERP发展过程从MRPⅡ一下到ERP,缺少了MRP和闭环MRP阶段,甚至缺少MRPⅡ阶段。因为,MRPⅡ是引进国外的,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需要的结果,而是拔苗助长的人为结果。实质上,国内ERP发展过程只有一个阶段。由于国内ERP发展过程中不是循序渐进,因此缺乏ERP实施经验的积累,又缺乏人才的积累。目前,西方国家85%企业应用了ERP,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RP还缺乏基本的认识。国外由于长期的积累,实施ERP的人才数量、结构、水平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是,中国实施ERP起步晚,人才严重匮乏。据用友、金蝶国内两大ERP提供商的统计,ERP供应商本身ERP各类人才缺少20%左右,使用ERP软件的企业更加缺乏ERP人才。
(三)动力不同
发达国家企业实施ERP一般是出于自身的迫切需要。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力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不上ERP,生产管理主要靠人工,则需要增加的人力越来越多,刚性的职员薪资是不断上升的。所以,企业要想降低产品成本,只有减少人员,以自动化代替人工。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不实施ERP一样可以生存。虽然,民工荒、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对中国产品实行反倾销的措施等都给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敲响了警钟,但是,企业还没有到不提高管理水平就生存不下去的时候。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