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2)
2017-06-25 01:02
导读:Pines 在编制BM 时认为BM 是单维的工作倦怠测量工具,但他同时又假定BM测量三种不同类型的耗竭,依据倦怠的定义将项目分配到三种类型的耗竭中去,这样
Pines 在编制BM 时认为BM 是单维的工作倦怠测量工具,但他同时又假定BM测量三种不同类型的耗竭,依据倦怠的定义将项目分配到三种类型的耗竭中去,这样看起来,BM又像是一个多维的问卷。到今天为止,Pines 仍然没有发表一篇关于验证BM因素结构的研究报告。
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结构的研究,无论是采用MBI还是BM,大多数研究都支持了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以删除一定的问卷项目或允许项目误差项之间相关为代价的。
国内对于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最早见于教育领域。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3)修订了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教师倦怠量表[3]。它是参照MBI且以Maslach等的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并以访谈中学教师为基础增加了一些项目,再经过初测分析和修订而形成的问卷。经过检验证明这个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要求。摘 要:近年来, 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现在它已经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并从理论研究、测量与结构研究和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工作倦怠 测量与结构 干预
一、工作倦怠概述
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关于倦怠研究的创始人。1974 年,他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事倦怠”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
Maslach等(1986)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Pines 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1.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
Hobfoll 的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 COR theory)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适用于广泛的职业领域。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努力获得和保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是与物质有关的事物、工作控制权与决定权、工作自主性、报酬、时间等,也可能是与人格有关的自我效能和自尊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