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比较研究(2)
2017-08-08 01:53
导读:4.股东至上理论强调股东至上,忽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股东至上理论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强调“资本雇佣劳动”,认
4.股东至上理论强调股东至上,忽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股东至上理论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强调“资本雇佣劳动”,认为股东利益至高无上,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从属于资本。企业的惟一所有者是股东,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要约束经营者侵犯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股东变成了企业的“外部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由经理人来担任,企业价值创造的重任落在了经营者的身上。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靠人力资本来推动,所以人力资本才是主动性的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最重要源泉。而企业创造财富只能依靠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因此公司的技术创新者和经理人应处于公司的中心地位,而不应仅是被动激励或被雇用的对象。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不是单一地为股东提供回报。这种观点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9页-21页):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应是一个社会责任的组织,它必须服务于一个较大的社会目的,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被消费者主权的倡导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等接受,并于20世纪80年代为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用来支持其反接管政策;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司的存在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股东们实际上十分了解他们拥有资本的自我利益。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同整个社会的财富最大化不一致,也就是说,公司政策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却未必形成最佳的社会总财富。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的优点。首先,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模式强调了合法性、权威和责任的平衡。罗伯茨和米勒认为,民主社会中公司享有巨大权利,实践中,公司对政府产生的影响已至少同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一样大。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