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的对比研究(下)(1)(2)
2017-08-13 06:46
导读:上述劳动者权益的定义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充完善,它不仅包括了最基本的劳动者应享有的工资、福利而且涵盖了企业的部分剩余收益。笔者认为,所谓“
上述劳动者权益的定义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充完善,它不仅包括了最基本的劳动者应享有的工资、福利而且涵盖了企业的部分剩余收益。笔者认为,所谓“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本质上就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将自己享有的人力资源使用权部分让与企业以换取的对企业剩余收益的所有权。
概括地说,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者应当和财务资本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因此,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劳动力价值的一种重新认识,对人的知识、技能的承认与肯定,对劳动者的尊重,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从而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二)我国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几种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土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丁人民。……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策的鼓励和实践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出现了多种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
1.劳动分红
这种方式出现较早、应用较普遍。它是对劳动表现比较突出或符合一定考核标准的劳动者的一种奖励,是在工资之外发放给劳动者的,一般不列入薪酬成本,来源是企业的剩余价值。其一般实施步骤为:企业先从税后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劳动分红基金,然后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劳动者个人。劳动分红基金的提取比例及分配依据一般是由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决定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见,劳动分红具有以下特点:1)分配总额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员工所得与其年度劳动贡献挂钩;2)分红具有不确定性(每年是否分配以及分配多少);3)员工没有自主权(分配的政策完全由高层决定);4)劳动分红与企业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呈负相关。
所以,劳动分红是企业决策层或者说物质资本所有者主动将一部分剩余收益让与劳动者,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利益。本质上,劳动者不享有对企业剩余收益的所有权。分红表面上像所有权,其实只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一种施舍。所以,劳动分红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
2.人力资本入股
1999年,上海工商局出台了关于“高新技术、人力资源、智力成果投资入股的规定”,其中指出“具有管理才能、技术特长或者有专利成果的个人,可以人力资源和其他智力成果投资入股,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这是我国工商行政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我国的人力资本入股正是由此拉开序幕的。
2005年1月,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长周厚文透露,目前上海已经有10余家公司在设立时进行了“人力资本入股”的试点,效果还不错。
2005年3月1日,上海浦东新区开始实施《人力资本出资试行办法》,其中指出:“在浦东新区范围内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含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的,可以人力资本作价投资入股。以人力资本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五。”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沈荣华研究员评价其“绝对是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性突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除了以上两种形式,还有针对公司高层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权、期股,特定年代下产生的员工内部持股等多种形式,但均不成熟、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