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边界决定理论发展的逻辑与方向(2)
2017-08-15 03:08
导读:(三)产权决定论(纵向一体化理论) 继科斯之后,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产权解释企业的性质及其边界,创立了资产专用性(纵向一体化)理论。该理
(三)产权决定论(纵向一体化理论)
继科斯之后,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产权解释企业的性质及其边界,创立了资产专用性(纵向一体化)理论。该理论是由威廉姆森(1975,1979,1980)和克莱因(1978)等作了开拓性研究,又在泰若勒(1986)、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尔(1990)等人那里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资产的专用性质确定企业规模的假说。由于他们强调按照契约建立起来的组织中权利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便以“产权”的名义出现。
威廉姆森用专用性资产来解释企业的边界或规模。他认为,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企业间实行纵向一体化,如果不存在资产的专用性,通过市场合约来联结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是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的。威廉姆森把交易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认为交易本身是异质的和多样性的,各种交易的特征及其成本差异决定了交易组织形式的选择。他认为,决定交易异质性的维度是交易的次数、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其中后两者对解释企业这种组织的效率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指专用场地、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这些不同的专用性资产由于其物理属性不同、投入的程度不同和专用性的程度不同,导致企业的规模就各不相同。
克莱因、克劳福德、阿尔钦持与威廉姆森相同的观点,他们在《纵向一体化、可占用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一文中指出:“在一系列连续交易或合约链条中产生毁约危险的特殊情形是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在一项专用性投资之后,这种准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