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演进路径研究(2)
2017-08-17 01:25
导读: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家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23年左右;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二代的,仅为39%;能延续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更是只有15%。很
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家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23年左右;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二代的,仅为39%;能延续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更是只有15%。很多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陷入困境,难以继续发展下去,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超过了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决策能力所能够控制的范围。由此看来,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型将是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之二——两权分离(科层制)
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力资本(尤其是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实状况却是企业主或其家族的人力资本供给极为有限,这种有限的人力资本供给状况会导致企业主或其家族管理和决策幅度受到限制。家族企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需要通过外部(社会)的人力资本供给来解决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缺乏,并要求企业主及其家族让渡出部分控制权,让外部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体现了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思想。这就导致了两权分离的治理结构形态——科层制的出现。
科层制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法理的”制度权威为组织管理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并且科层制这种治理机制在私营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高效率。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中,分析了从1840年到1940年一百年间美国家族企业的演变历程。他指出,由家族式管理向规范的科层制管理的转变是美国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最主要动力和源泉,也就是使企业超越了工作于其间的个人或家族集团的限制,而成为经理式企业、现代化的大企业,使之成为支配主要经济部门、甚至改变整个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从钱德勒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转变过程将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起初的家族小企业在各种压力下,自身的财务资本不足,不得不通过兼并、合并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二是引入非家族的专业经理人员进入企业,逐步使他们掌握经营控制权,使企业成为支配美国主要经济活动的现代意义上的经理式企业。因此,这种转变的实质内容主要就是家族企业与社会财务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等因素融合的过程。家族企业与社会人力资本的结合反映出私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安排的演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合约,其核心问题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