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资本经营”(2)
2017-08-24 04:53
导读:3.对于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的大型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根据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需要,由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发起人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造,通
3.对于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的大型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根据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需要,由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发起人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发行股票,或者直接引入外部资金,使原先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改变为控股以至参股的产权结构,其结果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新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同时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人才,改善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了企业资产结构(包括企业人力资产与物质资产结构)。在对某些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还可考虑国有股权和债权互换,由非国有资本取代国有资本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样先的国有股权转化为国有债权,由相应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来负责这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资本运营在企业实践中的误区
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尚不成熟,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经营思维和企业运作方式与规范化的资本经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资本运营所需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充分,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把资本经营理解为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买卖等资本直接运作行为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片面地把资本经营视同于股票投资或者金融商品的买卖。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一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不应指责。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放弃主营业务于不顾,特别是在主营业务比较差的情况下,把投资转化为投机,试图以此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这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对于那些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抱着在股票市场上投机“捞一把”思想的企业,一旦股票投机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明,能够通过股票投机获利者毕竟只有少数。
误区之二:割裂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把资本运营作为游离于生产经营的更为高级的经营形式
在当前的资本经营过程中,有一种观点和倾向,认为资本经营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比生产经营更为高级的经营方式。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在认识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极有可能误导国企改革,把当前的资本经营引入歧途。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在时空上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但这仅是从表层而言的,实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误区之三:把资本经营的目标定位于企业资产数量的大小,片面追求企业资产的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经营的“质量”
尽管以企业并购、重组、整合为主要内容的资本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把资产这一“蛋糕”做大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但它必须以正确把握资本经营的“度”,在保证资本经营“质量”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