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作业会计(3)
2014-11-03 01:13
导读:根据以上作业会计程序,可将作业成本计算的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三步: 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作为作
根据以上作业会计程序,可将作业成本计算的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三步:
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作为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分配以减少计算工作。这一步骤的计算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业量决定资源的耗费量,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产品、劳务或顾客)。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下,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出各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成本。这一步骤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另一原则,产品消耗作业,产品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
对于作业会计的计算举例如下:某部门负责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存货控制,该部门全年的总成本为500000元,主要为人力成本。该部门共有员工12人,6人负责管理外购零部件,3人负责管理原材料,还有3人负责将原材料和零部件分配到车间。这三项作业的成本分配过程如下:
1.将总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其成本动因是作业人数,以此为基础得出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如下:
人均成本=500000÷12=125000÷3(元)
接受外购零配件作业的成本=6×125000÷3=250000(元)
接受原材料作业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
分配存货作业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
2.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其成本动因是收货和发货的次数。已知企业今年外购零件25000批,原材料10000批,共生产5000批产品,则可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如下:
接受外购零部件的单位作业成本=250000÷25000=10(元)
接收原材料的单位作业成本=125000÷10000=12.5(元)
分配外购零部件的单位作业成本=125000÷5000=25(元)
3.已知企业今年生产A产品1000件,全部A产品由10条生产线装配而成,共耗用外购零部件200批、原材料50批,A产品应分配的存货控制间接费用为:
(200×10)+(50×12.5+25×10)=2875(元)
单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2875÷1000=2.875(元/件)
假如企业全年共耗用400000小时,其中A产品耗用1000小时,则在传统成本制下:
A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500000÷400000×1000=1250(元)
单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1250÷1000=1.25(元/件)
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结果2.88元/件与以工时为基础的分配结果1.25元/件发生了230%的成本差异。这说明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所负担的存货间接费用在传统成本制下被少计了很多。
四、作业会计对成本管理的影响及应用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制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而作业会计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此外,还可提供“相对准确”的毛利信息,它认为企业20%的高产量产品,其毛利占全部毛利的80%,60%的高产量产品其毛利占全部毛利的99%,其余40%的产品只为企业创造1%的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