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会计并未动摇传统会计的根基(2)
2014-12-23 01:45
导读:最后,从货币计量假设看。货币计量之所以成为假设是因为对象的“价值增值运动”的特性。只要未来会计仍是反映和监督这一“价值增值运动”的,货币
最后,从货币计量假设看。货币计量之所以成为假设是因为对象的“价值增值运动”的特性。只要未来会计仍是反映和监督这一“价值增值运动”的,货币计量假设就有存在的必要。以未来“货币”的出现否认这一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电子货币”仅用于网上交易,它的发行和接收都是以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有价值为前提的,它只不过是现实货币的一种代表或筹码。就如现有许多财务公司和内部银行,无论采用内部代用券还是采用其他什么形式,最终都要以现实货币予以清算。
与货币计量相联系的另一个是币值稳定问题,这实际上是涉及未来是采用成本计价还是其他计量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会计中历史成本仍为主要计量模式。第一,现时成本是历史成本的镜像,没有历史成本,现时成本、公允价值等无以参照。历史成本是现时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的参照系,入账后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历史价值。如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的频繁以及大量衍生工具的出现确实使一笔交易越过时空在瞬息之间成为现实,国际上已允许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等进行计量。但这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能改变大量会计业务仍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的事实;第二,有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基础,根据利率和物价指数等资料,可即时调整出允价值、市场价格等指标。未来技术的进步为随时调整出市场价格等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配比原则的收入与成本建立在同一计量基础上创造了条件。
二、未来会计并未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产生根本性的
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的到来,未来会计构建了以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因而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进行分类,鉴于此,未来会计可以划分为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项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八个要素;会计等式也变更为“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此,笔者认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第一,众所周知,会计要素是构成财务报表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分的大类。它可以进行细分。细分之后,在报表中,就形成报表项目;在日常记录中,就形成账户。就象“积木”能搭成房子,会计要素也就是构筑会计大厦的基石,是它们构成了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比如我们根据会计目标,将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这两类信息使用者最关注的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信息分成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两张基本的会计报表,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保证了基本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在未来会计中,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均反映资产的内在特质,故应归于资产要素。所以它们充其量只能是对资产这一会计基本要素的再分类,它可以形成报表项目和日常账户,但它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所以,知识资产、无形资产抑或是以后出现的新型资产都不能改变资产作为一项独立要素的特性。
第二,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旨在揭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价值增值运动处于静止时的状态。既然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和有形资产等均是报表项目或具体账户,那么就不必画蛇添足地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改变为“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种变化充其量也只是资产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公式与以前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由于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特殊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如美国才开始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当时并没有因为这一变化而将会计等式改变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是一个例证。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变化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变化是遗传变异的结果。不可否认,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基础假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所更新,但这一切按照遗传变异的基本特征,是适应外界环境所作的调整,与以往的会计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它并不能否定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和作用,因为传统会计假设、会计等式等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未来会计并未动摇传统会计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