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摘要)(2)
2015-02-02 01:07
导读: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
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80年代末,日本、北欧资产价格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 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可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因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多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目标;但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反映的是当期消费成本的变化,如果居民财富总量中金融资产比重较大,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成本,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将一般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实践中,人们还发现,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往往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
(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传统的、教课书式论述的是凯恩斯的理论,即央行的政策调整先影响市场短期利率,再传导到长期利率,影响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实际经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资产存量较大,短期利率的变化,会引起各种资产价格相对水平的广泛调整,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通过企业净价值变化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和借贷能力,从而影响社会信用规模和实际经济活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FSI研究组认为,虽然从理论上不能说明资产价格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上,目前各国中央对货币政策操作是否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变动不拘的心理预期左右,定价基础很难把握,中央银行缺乏影响、控制资产价格的有效手段。如果货币政策将资产价格纳入调控范围,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导致资产价格更大的波动。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视角
为了动态地把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FSI报告系统研究了成熟市场国家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其演变,样本为美国、德国和日本。FSI研究组希望从这些样本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FSI研究组分别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金融创新浪潮以来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三个国家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的演变作了历史的回顾。
1、美国。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