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3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应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审计、财会方面的知识,通晓所在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所在行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与技巧,同时,还应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民营企业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他们多数不懂审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抽派的,有的审计人员往往还兼任其他职位。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4 审计的重点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管理效益审计上来。
3.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已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需要提出具体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与发展。
3.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明确职责权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的发挥。民营企业首先需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将其纳入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同时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可通过投标方式向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包,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对于实行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可以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与经理层同级,帮助经理及时考核下级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和各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对经理层负责。这样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
3.2 减小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得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要求杜绝不能胜任内审工作的家庭成员或亲信们担任审计部门的负责人或从事审计工作。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业务的增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就成为必然。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3.3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民营企业要顺利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3.1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可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严格考试选拔,选择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3.3.2 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拓展和审计层次的提高,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配备具有多种技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
3.3.3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使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可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内部审计实践经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此外,国家审计机关和内审协会也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需求出发,改进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方法,增强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的针对性。
3.4 转移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内向性”特点,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更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协助和保证企业实现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特别注重管理效益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把审计重点逐步向管理效益审计转移。在审计目标上,要立足于财务收支,着眼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审计内容上,要立足于会计、统计等各方面的资料的检查,重在作科学全面地分析、评价民营企业的综合效益;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由侧重审查支出的合理性,发展到对支出与效果的全面审查比较,以此来评价企业内部的各项支出是否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从而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审计方式上,由被动审计转向“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对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探讨解决对策或改进措施,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