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3)
2015-07-29 01:19
导读:21世纪的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构建其基本的框架体系。具体地说,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 现将图1所描
21世纪的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构建其基本的框架体系。具体地说,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
现将图1所描述的21世纪管理会计基本框架进一步说明如下:
1.财务维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当面向财务目标。(1)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利润依然是企业财务目标。因此,在管理会计基本框架中,财务会计必不可少。(2)鉴于利润作为财务目标的缺陷以及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财务目标不同,现金流量有时比利润更为重要。因此,必须辅之以现金流动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现金流动会计将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但是两者相结合,却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及其相互关系。(3)传统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基本上只是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这种狭窄的“效益”视野难以适应21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从战略的高度和企业核心能力层次上看,“效益”应该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Michiharu Sakurai,1996)。未来的管理会计对效益的评估应该从财务效益向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观念转变。
2.顾客维度
各企业与其财务目标相联系,想要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创造出受顾客青睐的产品或服务。如何使顾客满意关键在于企业产品的质量。质量的含义是丰富的,也是相对的。质量由顾客认定。质量如同美丽一般,出自旁观者的眼中。在企业中,唯一重要的旁观者就是顾客。质量是顾客想要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因此,要了解质量是什么,首先要知道顾客是谁。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关心质量——顾客需要什么,何时需要以及如何需要。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因此,21世纪管理会计需要关注:(1)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y Study, PIMS Study)。实际上,企业对顾客的关注就是对市场及市场战略的关注。毫无疑问,企业市场战略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通过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可以诊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2)质量成本会计。质量意味着成本。如何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在这里,质量成本是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质量成本会计从会计的视野关注质量与成本的关系。(3)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顾客的需求日新月异,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对成本产生的根源及其结果的考察必须超越生产阶段,拓展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4)环境管理会计。在21世纪,企业的产品不仅要有顾客观念,而且还要有环保观念。因此,质量不仅对企业及其顾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何企业如果其产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产品质量的环保标准认证),这个企业就不能生存。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要确认、计量和归集环境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注重环境投资成本效益评估和环境业绩评价。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企业内部业务流程
从价值链通用模式出发,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包括研究开发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21世纪管理会计必须关注:(1)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对于企业创造价值而言,研究开发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以顾客为导向,发现和培育新市场、新顾客,并兼顾现有顾客的目前需要和潜在需要。在此基础上,着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使新产品或服务打入新市场,满足顾客需要。因此,企业应注重研究开发能力的评估。其主要评估指标是:新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产品的能力、比原计划提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生产程序的适应性、开发下一代新产品的时间等。在未来管理会计中,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的决策分析和追踪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传统的评价方法将难以胜任。(2)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相比之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短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向顾客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个过程强调对顾客灵活、及时、有效、连续地提供产品或服务。在今天的竞争中,时间变成了一种主要的竞争性武器。“时间就是市场份额”,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快速、可靠的反应是获得并保持有价值顾客的关键。因此,时间、质量和成本是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的业绩
评价指标。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基础,以产品设计(成本)、适时生产系统(时间)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等基本环节为重点,优化企业“作业链——价值链”,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胡玉明,1994和1998)。(3)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际上,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就是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超越管理信息系统,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扩展了管理范围,把企业外部的顾客需求(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