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治理会计的战略性(2)
2015-12-30 01:14
导读:三、将预算与战略挂钩 预算是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公道配置。将战略思维引进预算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
三、将预算与战略挂钩
预算是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公道配置。将战略思维引进预算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联系战略需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决定预算是促进还是阻碍战略实施过程。资金过少,会削弱相关部分的战略任务的执行能力;资金过多,又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并降低财务业绩。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则要求战略实施者深进参与预算过程。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战略的变动总是需要预算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就产生了动态预算的要求。
在预算编制形式上,与传统治理会计相比,战略治理会计注重竞争对手、顾客和其他战略因素。传统的编制形式,习惯上将同一账户的数据作为编制预算数据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治理会计则改进了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例如,在报告中增加关键竞争对手甲乙丙丁等项目,根据各种可能的市场条件,猜测竞争对手的支出行为,及其面临的水量利条件,以更好了解竞争对手的反应。将顾客对企业支出的不同反应也纳进预算报告,便于确定何种支出行为更有利于建立竞争上风。
四、采用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
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是将业绩评价制度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行为通常针对公司的具体形势和行业环境,所以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之间有着很多差异——严格来说,行业中有多少竞争厂商就有多少竞争战略。但是,假如从各个具体战略再上升一步,就会发现各个战略之间最大最重要的区别和以简单回纳为:(1)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宽还是窄(2)企业追求的竞争上风是与低本钱相关还是与产品差异相关。这样就产生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本钱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前两种战略在狭窄市场领域中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与不同的竞争战略相呼应,企业的业绩评价制度也各有侧重。假如企业战略是成为一个低本钱的供给商,则
评价指标着重于原材料的价格性能比、内部制造效率。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交货率,评价的标准应当有利与那些促使本钱降低的行为。假如企业是在卓越的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上追求差别化战略、那么评价时应注重产品合格率。产品品质改进的效率、产品退货率和产品返修率,从接单到发货的时间间隔等指标,评价时,应鼓励那些追求零缺陷,减少产品返修次数,进步顾客满足程度,加快定货和发货速度的行为。假如企业成长需要新产品的支持,评价时应注重新产品收进和利润占全部收进和利润的比率。
战略性业绩评价,以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忧势为目标,综合运用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业绩指标,较之传统的治理会计,改进了业绩评价的标准,更具公道性。
战略治理会计与传统治理会计是治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治理会计深进企业内部,旨在进步企业内部效率,重在“知己”,而战略治理会计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寻求比较上风,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传统治理会计与战略治理会计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