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2)
2016-03-04 01:03
导读:二、几点反思 (一)本钱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捉住了
二、几点反思
(一)本钱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捉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本钱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 W=C V m, 令本钱为k,于是: w=k m,移项:k=w-m 也就是:本钱即是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本钱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本钱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本钱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本钱。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3卷第1章指出,本钱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本身的一个范畴。不仅指明是假象,并且正面指出,本钱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的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中共中心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资本论》第3卷第33页)。换言之,本钱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资本借生产耗费的过程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但这种生产耗费与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尽不相关的。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借助从商品二重性人手来解说本钱,从根本上是误会,从惟理上终于未能将本钱是什么说明白。
(二)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本钱。由于从商品二重性进手阐述本钱,并由价值代表均匀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本钱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然而这毫厘之差,却谬以千里。
马克思曾举工厂纺织棉纱为例,假定把棉花纺成棉纱的时候,天天115磅棉花中有15磅没有变成棉纱,而是变成了飞花。假如损失这15磅棉花是正常的,在棉花的均匀加1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15磅棉花固然不是棉纱的要素,但它的价值同形成棉纱实体的棉花完全一样,也加进棉纱的价值中。为了生产100磅棉纱,15磅棉花的使用价值必须成为飞花(同上书第3卷第232页)。由此可见,对飞花的损失,废品损失和其它类似损失,都应作如是观:即考虑均匀加工条件。,也就是生产力水平。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进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社会,而生产力的进步总是和本钱呈反比例而下降。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总是从代用和缩微以及上规模这三方面促使本钱神奇般地飞速下降。代用的事例十分普遍,用玻璃纤维代铜线传输信息,用量少、本钱低、传输的信息量多,几不可同日而语。缩微的典型是产业,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再从集成电路发展到第儿代的集成电路。如今不得手掌大的器在20世纪40年代居然是要占用两间办公室的庞大装置,因此它的生产本钱以每10年下降90%的高速度展现出来。而以上诸方面的结果又使世界对铜、钢铁等传统材料的需求日趋下降,对节约世界非再生产资源又是好事。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往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本钱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往的本钱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本钱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以为,本钱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本钱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
l、对非必要生产费可以从加强常规治理,尽可能地谋求节约;
2、对必要生产费同样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
其一是从技术改造或革新来进步生产力水平,使必要费转化为非必要费;
其二是采用优化的途径,即便生产技术上不曾变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本钱。我曾在拙著《效益审计》(1991年改革出版社版)第3章后另增附录专广]讨论优化,并就单指标、双指标、多指标直至系统优化逐一举例。扼要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