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变迁:理论与现实的博弈(2)
2016-03-11 01:09
导读:4.对治理层的影响。(1)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治理层的盈余治理空间,治理层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生产出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例如,增加企业利润以利于自
4.对治理层的影响。(1)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治理层的盈余治理空间,治理层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生产出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例如,增加企业利润以利于自己的期权报酬等。(2)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需要企业雇用更高素质的会计职员,这就增加了企业的本钱。当然,一般而言,治理层所获的收益是大于本钱的。
5.对政府或政府组织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使政府可以获得更及时和相关的经济信息,有利于政府作出宏观调控决策。但和前文分析类似,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组织(如证监会)强制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更为严格的审计。
6.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决定新制定的会计准则是否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既要从理论上充分论证,又要充分考虑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工作成效。
三、公允价值变迁:理论与现实的博弈
(一)概述
美国事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会计研究和实务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故本文以美国会计为例,从公允价值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分析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气力在变迁过程中的博弈。
(二)变迁过程
美国事研究公允价值最早、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公允价值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1898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予容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本钱来获得公正的利润。这一判例后来被1944年联邦电力委员会与霍普自然气公司的案例所推翻。会计上最早提出公允价值概念的是美国著名
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1946年3月,他在Journal of Accountanc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会计中的本钱和价值”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概念。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967年12月,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简称APB)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告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此后,APB又在其发布的第16、18、21、29号意见书中要求企业对一些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股票投资、应收应付账款、债务重组、租赁资产、非货币***易涉及资产和油气行业保存产量支付权益等。
20世纪80年代,在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表露上,历史本钱计量开始显示出其“软弱性”。很多金融机构按历史本钱计量,固然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但实质上已经陷进了财务困境。很多投资者以为,历史本钱计量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不但不能为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会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为此,他们强烈呼吁FASB重新考虑历史本钱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但是,鉴于研究公允价值的理论还不够成熟以及金融界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压力,FASB在这一题目上一直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一时期,美国只是扩大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类项目。在这一期间发布的与公允价值有关的16个会计准则中,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针对特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
1990年9月,时任SEC主席的Breeden在美国参议院的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上指出:历史本钱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这一讲话推动了会计领域的会计计量改革。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的出现,在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引起强烈反响。 进进21世纪后,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完善。2000年2月11日,FASB正式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在初始确认或新出发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配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此框架为以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