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2)
2016-05-15 01:06
导读:(3)一致性。企业选用会计政策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 (4)公认性。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界定的范围。 (5)适用性
(3)一致性。企业选用会计政策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
(4)公认性。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界定的范围。
(5)适用性。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客观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建立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的指标。
从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来看,有些操纵盈余的动机是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消除或缓解的。但无论是配股资格制度,还是退市制度。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控制参数显然是不足的。一是单一指标轻易诱发盈余操纵。二是净资产收益率并不是一种能够综合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指标。与确认净资产相关的历史本钱计价原则,与确认净收益相关的收进实现原则和用度配比原则使得净资产收益率中的净资产不能反映资产的现行价值。而净收益则是含有较多主观判定的会计师的人工产物。三是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在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四是未将非财务指标融合进来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因此,优化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是关键。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视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视作用,而主管部分的参与,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的监视作用,特别是保持一定数目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定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视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要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减少经理职员的道德风险,进步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5.加强对企业会计政策实施的监视。
监视分为内部监视、社会监视和政府监视三种,必须同时从这三方面进手:
(1)加强对企业会计政策进行内部审计监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实施内部监视,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视财务收支真实、正当、效益,以加强内部治理和监视,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单位正当权益,改善经营治理,进步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监视职能反映在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和财务收支真实性上时,特别是反映在加强内部治理和维护单位正当权益上时,必然与企业如何选择和执行的会计政策相联系。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会计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政策监视的必要性。
(2)加强对企业会计政策进行社会审计监视。社会审计监视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受托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政府借助于社会审计对企业会计工作监视,应强化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审计,从而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或会计政策变更弄虚作假,进步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手段。
(3)加强对企业会计政策进行政府监视。单位内部的会计监视具有自律性,是我国会计监视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视具有鉴证性,是我国会计监视体系的重要补充;政府部分监视具有权威性,是我国会计监视体系的主导。政府部分既要对单位内部的会计监视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同时又要对其运作情况进行监视;既要对各个企业会计进行监视,同时又要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监视。它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中同样处于统领全局、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