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本钱控制的技术探底与实践(3)
2016-11-26 01:06
导读:三、从激励机制的效果来看,已达到相对的不奖不罚的平衡点位;在转动循环过程中,由于主观假设的偏差,肯定会有一个超出计划本钱点的实际本钱支出
三、从激励机制的效果来看,已达到相对的不奖不罚的平衡点位;在转动循环过程中,由于主观假设的偏差,肯定会有一个超出计划本钱点的实际本钱支出点,而为此治理者和相关员工将共同承担超出的本钱用度。
四、在下一个生产周期,根据本钱超出的幅度适当上调本钱指标,再经过严格的治理和控制,比较理想本钱点即将出现。
四具体操纵举例
(一)选择可变用度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该项用度的各种因素。在此,我们仅选定团体本部和机关通讯用度作为分析目标。
(二)结合以往该项用度的使用情况,特别是该项用度与生产业务量变化的关系,确定本目标阶段降低本钱的幅度。设定1995年通讯用度为100万元,1996年拟降低10%,即1996年计划数90万元。
(三)第一个PDCA循环,即将此目标本钱根据1995年实际发生,按比例分解到各部分,实行全面控制,并明确赏罚制度。
(四)1996年度结束后,经过全员努力,结果实际发生通讯用度设定为80万元,较计划下降了10万元,按年初计划将所节约的10万元的20%作为奖励。
(五)进进第二个PDCA循环,即:1997年在制订通讯用度时,根据1996年实际发生用度下降5%,即从80万元降到76万元,制订目标后层层分解下往。
(六)年底假设使用为75万元,又节省1万元,奖励。而由此可见,实际消耗与计划相距甚近,可以说,距理想本钱点已不远。
(七)进进第三个PDCA循环,即:1998年制订通讯用度标准时,按照73万元订计划,并分解下往。
(八)年底将有一个实际发生值,如超出73万元,则超出部分中一部分需由员工从自身浮动工资中支付,作为罚金。假如当超出金额所占计划总额比例在总用度的1-2%左右时,可认定该点即为比较理想本钱点。
中国大学排名 五依据
上述做法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一)本钱控制理论:其依据是西方学中已经较为成熟的理论──本钱控制的理论极限法,具体如下:
任何一个经营单位为维持其经营的正常运转而付出的最低本钱用度支出(不考虑特殊现状),即是理论极限本钱。这个极限存在的条件条件是:
1、架构最精简。
2、职员最优化。
3、业务流程最公道。
4、运作效率较(最)高。
因此,理论极限本钱与实际本钱支出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差值,这个差值即是我们希看节约的目标值,这个目标值的节约完成程度,应作为考核赏罚的依据。
(二)治理论依据:
1、目标治理理论(美国著名治理学家提出)
目标治理,是指先由制订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期看达到的总目标,然后由各部分和全体员工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制订出各自的分目标,并积极主动地想方想法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种治理。
2、PDCA循环法:
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经过设定一个计划目标,立即进进执行过程中,之后是跟踪检查,直至将检查结果反馈于计划目标中进行调整,进进下一个循环。
这是一个不断在运动中渐渐向目标靠近的方法,起初多用于质量控制当中。
(三)激励理论:
为实现本钱控制这一目标,必须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局面,同时,赏罚机制即激励机制必须健全,促玉成员非但必须而且是积极地参与。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激励方式,例如,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可以采用奖罚浮动工资的办法实现激励,对于中层领导则以业绩的考核为主,辅助以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办法。即基层的物质性奖罚居多,而中高层则以精神鼓励荣誉为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六制度保证
设定了本钱控制目标后,我们还应采取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本钱目标的实现。
(一)广大干部员工树立“节支即增收”的观念,强化本钱观念,使大家有“人人当家理财,处处精打细算”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