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
2017-08-06 02:55
导读:2.二者所站的立场相同。即都站在信息使用者决策角度来判定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由于所站的立场相同,以同一角度来观察、处理同一对象的结
2.二者所站的立场相同。即都站在信息使用者决策角度来判定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由于所站的立场相同,以同一角度来观察、处理同一对象的结果应该一致,偏离的可能性较小。
3.从重要性的内涵来看,独立审计与会计包含的内涵基本相同。这是审计实践得出的结论,决定了会计重要性水平可以借鉴独立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可能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比较上述各国会计重要性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重要性完全就是会计重要性的翻版,只是专业角度不同而已。并且以上各国在审计实务中沿用的重要性概念均依赖于会计准则。
4.审计实践中,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较为成熟。这也为会计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借鉴提供了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会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完全可以借鉴独立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
(二)会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当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即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①会计报表层。此时重要性水平被用来评价反映于会计报表的结果。它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②账户交易层。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具体的账户或交易,只有考虑各账户、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才能进一步支持会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此时重要性水平被看作某一账户或交易所允许的错报或漏报限度。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①与独立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一样,先应确定判断基础。独立审计中常用的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会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如果净利润接近于零,就不能以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如果企业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最好以近几年平均利润作为判断基础。②确定固定百分比,与确定的判断基础相乘,求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规定。以下是审计实务中用来判定重要性水平的一些数据:税前净利润的5% ~ 10%;资产总额的0.5% ~ 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 ~ 1%。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应选择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事实上,企业会计人员在准备运用重要性原则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会计报表的编制往往尚未完成,会计人员处理时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同期会计报表做出必要修正或对上月会计报表作出修正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3.账户、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其常用的确定方法有两种:即分配的方法与不分配的方法。本文仅介绍分配的方法。采用分配的方法,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分配的比率可以采用会计报表层的固定比率,也可根据各项目在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分配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