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2)
2017-08-09 04:31
导读:(2)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法人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方法
(2)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法人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方法和手段。在目前,公司对于所有者来讲并非完全透明。在以经营者为主导的内部制企业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内部控制是乏力的,所有人并不拥有对企业经营运作权,经营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控制控制体系中,缺乏企业所有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帐不能及时被察觉和制止。同时,企业经营者为了维护自身权力的威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又缺乏强化内部控制的内动力,显然内部控制在内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它的失效则是必然的。
2、外部原因
(1)监督、约束机制弱化。对于会计行为的监督与约束除了来自内部的自我监督外,政府监督、社会监督都是必不可少。客观上讲,政府监督除了税务监督层面外,为给企业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监督都在弱化。而代表社会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
放松道德防线,给企业出具虚假的财务审计报告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样更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2)会计制度弹性区间大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有会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许多漏洞。为了获得更大利润,许多公司便利用这些空隙。例如一个企业的成本结转,今年采用加权平均法,明年采用其他方法,甚至在一年以内采用两种以上的成本结转方法(只在财务报告中加以说明),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2条所规定的“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另外,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金、商品削价准备金,预提费用、摆列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在商品、产品成本结转中既可采用加权平均法,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毛利率法等确定其成本;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既可一次摊入,也可分期摊销,但其提取比例、提与不提、采用什么样的成本结转方法、摊多摊少等,均比原制度有更大的灵活性,并完全取决于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的意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所设置的这些会计科目,成了企业调节盈亏的“蓄水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新举措
1、重视诚信,采用信用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诚信建设是对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进行的整体诚信建设的
系统工程,它不仅着眼于会计人员个体诚信品质的提高,而且也立足于会计行业整体诚信品质的提高,是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首要措施。如果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那么再高的会计操作技能只能导致更高水平的会计造假。同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也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使自己把握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第一道防线。
2、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会计相关的法律规范是处在源头位置的规范准则,起到了外在刚性和弹性约束的作用,将会计行为限定在一定标准框架内进行,不允许有所偏差,因而有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标。首先,要从源头上消除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不确定性条款。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将非法会计失真的单位和人员上交有关部门严厉处理。另外,在合法的范围内加重惩罚力度并侧重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也不失为减少财务作假犯罪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强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1)明晰企业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股东监督机制。产权明晰的界定是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保障会计信息真实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产权的明晰可以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为整个社会的财产规则、利益规则以及企业内部约束机制、激励员工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有利于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为股东监督机制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