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贡献分析(2)
2017-08-09 04:44
导读:3、资产减值“叫停”与可核实性。旧准则体系基于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公司对已发生减值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计提减
3、资产减值“叫停”与可核实性。旧准则体系基于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公司对已发生减值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随价值的恢复予以转回。但从实践运用来看,这种规定实际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盈利上升,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降,再将减值准备冲回”,这可谓“乌鸦变凤凰”术的精髓之所在。目前资本市场“牛气”冲天,正是因为那些被“隐藏的利润”不得不浮出水面,使得大多数公司的业绩明显好于往年,否则新准则执行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新准则站在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上,叫停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就彻底封死了利用上述方法操纵利润的途径,使会计信息从长远来讲,更具有可核实性。
4、资本化范围的扩大与真实性。新准则规定的借款范围,不仅仅是专门借款,而且包括一般借款。在符合资本化条件下,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也纳入到资本化的范围。这为客观真实的计量和确认资产与费用等会计要素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新准则提升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地位
1、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引入与可预测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换句话说,以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更具有“预测价值”,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如企业经营管理当局、债权人、外部投资者等)预测未来的能力,辅助其作出更有利自身的经营、决策。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上引入公允价值标准,将极大地提高那些利用衍生工具交易频繁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期权交易为例,期权价值变动性特征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是其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期权价值由内涵价值与货币时间价值两部分构成。内涵价值是指期权合约标的物的市价与协议价格的差额,货币时间价值是货币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属性。由此可见,期权价值的变动性可以从期权交易的损益变动与距离期权合约到期日的时间变动来说明。换句话说,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与时间的流逝,期权价值需要不断地重新计量与再次确认。因此,期权交易的计量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为基础,否则不能全面地反映期权价值的动态信息与未来现金流的动向。这与过去运用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能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可预测性,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相关性。
2、新准则确立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与旧准则体系相比,新准则一个明显的创新之处就是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显然,新准则较之以前,更加强调和侧重资产的准确计量。比如,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处理。企业在内部研究阶段所投入的资金与费用,因其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研究费用予以费用化处理。而当进入开发阶段后,随着研究成果的转化,开发阶段实际上有了具体受益对象(即特定的商品)作为载体,企业的有关研究开发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活动行为,且依据有关数据信息可预测或计量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因此,企业在开发阶段所产生的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过去企业会计准则过分侧重于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合理配比为先,在费用的计量和摊销上优先考虑利润表,严格遵守配比原则的一贯做法,有利于
企业管理当局制定长期研发计划,也利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状况作出更为客观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