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选择(2)
2017-08-10 03:18
导读: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资本是企业法人的资产、负债和资本,而不是投资者的资产、负债和资本。投资者仅以出资额
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资本是企业法人的资产、负债和资本,而不是投资者的资产、负债和资本。投资者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将企业的业务同投资者的业务严格区分开来,使得企业成为会计主体,会计直接为企业服务。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把非法人的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具备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使会计回归企业,会计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会计由为政府服务转向为企业服务,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并对外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信息。
四、对会计回归企业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管理体制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一是企业体制陈旧,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这是窒息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因素,这也导致了企业会计主体错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这必然要求会计主体回归企业。二是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使得企业不能有效营运。在企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会计人员进行的理财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强化会计管理已是国有企业的大势所趋,会计回归企业也成为的必然。
(二)经济监督与会计监督1.经济监督层次的划分。企业的经济监督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层次。①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利益,如对外提供虚假信息、偷漏税款等。这些是市场机制本身很难解决的,需要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利用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政府的财政、税务、工商、审计、海关、物价等部门进行的。②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监督,即通过监事会对经营者日常活动进行监督。并根据法律规定,利用社会审计等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另一种是直接监督:即投资人利用股东大会(或股东会)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的监督。此层次的监督实际上是企业管理行为。经营者通过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各职能部门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此层次的监督是通过会计部门对其他各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督,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依据部门职能相互监督,最后由经营者进行管理协调而实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关于会计监督。对企业经济监督层次的划分,使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会计监督的地位。会计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单位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我们还应澄清以下几点认识。①现代企业中的会计监督与传统独资企业中会计监督的区别。会计人员只有经授权才能进行体现授权者意志的会计监督。在独资企业中,业主是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授权者是业主;在传统的国有独资企业中,政府集管理者与企业业主于一身,会计监督的授权人是政府,结果造成了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和工作中的两难境地;而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主要为企业管理服务,企业经营者成为会计监督的授权人,企业会计人员在管理与反映过程中,贯彻经营者意图,实施会计监督。②会计监督的目的。会计监督的初始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③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我国建国后30多年没有审计,会计人员被赋予了监督职能,代行审计职能。1983年我国重建审计以来,由于审计力量薄弱等原因,审计尚不能对我国的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而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都能控制,这使得许多人在思想上自觉不自觉地让会计承担了审计的职能,模糊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界限。所以,我们要严格划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界限,大力发展审计监督,让会计监督走出审计监督的圈子,回归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