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约理论看企业会计目标(2)
2017-08-10 03:18
导读:4.两者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矛盾,但是,两种理论之间又有联系:二者均强调了会计要向管理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只不过受托
4.两者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矛盾,但是,两种理论之间又有联系:二者均强调了会计要向管理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只不过受托责任观只强调了要向现实投资者提供信息,而决策有用论强调了其它信息使用者,如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这两种理论均不能完整地说明企业的会计目标。要想正确认识会计目标,必须结合契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企业会计目标的本质。
二、用契约看的目标
根据企业理论,企业是契约关系的连接,实质上是协作群生产,代表一组合同关系。它通过合同关系实现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同时又通过契约同企业外部发生联系。契约主体主要包括:现实投资者即股东、潜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经理、政府等。
各契约主体通过签定契约,给企业提供资源,同时从企业获取收益。但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在这种利益冲突中,总有一利益主体处于优势。一般来说,哪一种资源最为稀缺,那种资源的提供者在力量对比中就会占据上风。体现在企业目标上,就是会计目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并在某一时期有所侧重。
(一)股份公司出现前,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这样,不存在同所有者势均力敌的契约主体,企业的目标也就仅仅是为所有者服务。
(二)股份公司出现后,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从而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这时对于企业来说,资本是最稀缺、最重要的,因此股东相对于其它资源提供者来说处于优势,企业的会计目标从而表现为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即受托责任观,强调的是现实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随着公司的,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债权人,资产负债率逐渐变大,债权人也承担了企业很大一部分风险。尽管根据规定,企业破产时债权人可优先于股东获得赔偿权,但事实上,企业一旦破产,债权人很难完全获得赔偿,因此,债权人要求在企业的经营中体现自己的利益,债权人可介入公司的管理。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投资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手中的资金数额是巨大的,企业需要这些资金,因此此时的会计目标变为提供对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决策有用论除了强调现实投资者的利益,也强调了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它使用者的利益,因此他要优于受托责任论,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存在缺陷:除了强调现实和潜在投资、债权人的利益,对于“其它使用者”太笼统,没有强调职工、政府的利益,而这,正是企业会计目标的发展方面。
三、企业目标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凸现,同时,企业作为一个伦理中心,强调其责任。因此,企业的会计目标也必将体现出职工、政府这两部分社会契约主体的利益。
(一)在人类进入知识之前,除了管理层,企业的职工基本是同质的,一旦缺乏,很容易在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品。因此,企业职工只是管理者管理的对象,在各契约主体中属于最弱的一方,在企业的目标中也未予体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此时,企业的规模不是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条件,资金只是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而人力资源才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换言之,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稀缺的,因此,人力资本的提供者———企业职工在各契约主体中的重要性上升,这必然要求在企业的目标中予以体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责任。政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求企业交纳税金,同时,它还为政府提供环境资产。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因为企业如果对社会产生外部负效应的时候,不仅要受到政府的惩罚,还可能失去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者。这就使得企业必然要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并在提供的信息中予以反映。因此,我认为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为契约各方提供信息。哪一契约主体提供的资源最稀缺、最重要,企业的会计目标就倾向于哪一个会计主体。随着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会计目标也会随之变化。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会计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会计目标的具体也会发生变化。不管在任何历史时期,企业都应为契约各方提供信息,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但是提供的信息的内容则会有很大区别。现在企业只需提供三张会计报表,并将有关情况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反映,这基本可以满足各方的需要。但是,随着的发展,报表实现即时化,信息需要者需要随时了解企业各方面的信息。企业为了满足各契约主体的需要,可能需要采取事项法,让信息使用者随时得到企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