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浅谈(2)
2017-08-27 02:01
导读:三、的具体选择 1.实证法不应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流。许多人认为,规范研究落后了,会计研究应当迅速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界的做法,加强实证研究。笔者
三、的具体选择 1.实证法不应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流。许多人认为,规范研究落后了,会计研究应当迅速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界的做法,加强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的区别,抛开我国特定环境,抽象地讨论方法的高下毫无意义。我国的具体情况,实证研究法不应是我国现阶级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是因为:首先,实证会计研究的外在环境仍不完善。通过前文对归纳法、演绎法和实证法产生背景的介绍,可以发现,会计研究方法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的一条清晰脉络:20世纪60年代以前,归纳法是主流;20世纪60至80年代,演绎法是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证法占据了主流。这其中环境特别是环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研究方法不可能超越环境的而单独演进。西方实证会计的发展与其经过百余年发展后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10余年的时间,上市公司至今还只有1000多家,特别是有关资本市场的法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许多法规本身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资本市场中包装上市、会计作假等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缺乏理性,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等等。这就使以资本市场为的会计理论研究缺乏良好的外在经济、环境。其次,缺乏实证会计研究的充分土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运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因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等的可证伪性为实证研究的可证伪主义提供了市场。现在美国会计理论研究许多方面都在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但对资本市场有关问题的研究仍占较大比重。而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功能发挥于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高波动性和投机性、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制约,使得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库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权威的版本,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自行收集。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资料收集这一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问题,也难以保证研究资料特别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这些研究结论的验证质量。再次,缺乏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会计研究往往运用大量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作为依据。在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年出版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就已经介绍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管制经济学、契约理论等。这其中有效资本市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价值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而有效资本市场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市场主体充分公平竞争,资金借贷无限制性及投资者合理预期。而这些条件都不是正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我国所具备的。因此,建立在这些严格假设之上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以及依据于此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值得探讨。 2.演绎法仍应当是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主流。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演绎法仍应当是我国目前会计研究的主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现阶段的会计理论研究也必须服务于这个大趋势,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有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务中不同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不尽相同,会计报表的可比性较差,这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情况较为相似。而演绎法在建设基本理论和缩小实务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即使是西方会计界极力推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今天,美国
会计学会三大会刊中仍有许多文章是运用规范法进行会计理论问题研究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杂志》的许多文章仍然运用规范研究法。毋庸置疑,演绎法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理论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演绎法仍应当是我国目前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近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将主要围绕会计准则建设等内容展开,在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研究中,无论是概念框架的研究,还是具体准则若干问题的研究,都要以抽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演绎推理。 3.构建以演绎法为主的会计方法体系。演绎法和实证法各有特色,虽然我们应以演绎法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偏废其他研究方法。理想的选择是将各种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演绎法为主、实证法为辅的会计方法体系,这就既保证了会计理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实性和精确性提供检验依据,作到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运用实证研究法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完善,实证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