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会计的两个评价(3)
2017-08-30 01:58
导读:2. 管理从其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
2. 管理从其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朱海芳《管理会计学》),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沿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造成了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混乱。
3. 管理会计从其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
统计学方法、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象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帐(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撇开会计不谈,人们对“会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凡是学科的“会计”,包括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都必须含有复式记帐方法,如果缺少复式记帐方法,一律不宜称为会计。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虽有五大帐户,虽有资产负债表,虽有现金流量表,但由于其数据不是从借贷帐户中取得的,只能把它划入“统计”范畴。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短期经营决策一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4. 管理会计理论也处于几度“夕阳”状态。目前对管理会计有所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教师(个别来自企事业单位),而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数不愿从事专职的管理会计讲授,他们仅把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难得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
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国家统考入学会计专业
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选题的每年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做为毕业论文”①,这一数据基本体现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也比较集中体现在较高层次上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状况,即使我国管理会计最初热心介绍和引进的学者,也开始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都说明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由热转冷趋向。现状如此,其理论研究出路,也是值得深思的。
三、 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 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本文从来不想否认在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上,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②在这里杨雄胜也特别强调“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例如像邯钢所推出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所贯穿的基本理念就是强化成本的全员“管理”和全面“管理”,可见“管理”二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