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形势下现代会计工作的全面收益报告(2)
2017-09-01 06:10
导读:二、会计学方面的理论 (一)“当期经营收益观”与“总括收益观” “当期经营收益观”是强调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衡量,重点主要放在“当期”和“经
二、会计学方面的理论 (一)“当期经营收益观”与“总括收益观” “当期经营收益观”是强调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衡量,重点主要放在“当期”和“经营”上,而后者则强调收益应反映期间内发生全部收益借贷项目的总影响,侧重信息的充分性和可比性。这两种观点虽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中,运用“当前收益观”要比运用“总括收益观”困难得多,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会计期间的假设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前期事项与当期事项难以截然分开。二是经营活动与非常项目的划分很难找到一个客观、明确的标准。因此,“当期经营收益观”的主观性(即“当期”、“经营”)不仅可能导致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不可比,而且也为管理当局根据需要通过收益归属期间的划分或通过收益项目的分类来操作或修改收益表中的数据创造了可行的条件。因而更多的会计学者和会计执业团体赞成采用“总括收益观”作为反映业绩的收益报告的编制基础。通过将所有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项目列示在同一张报表中,并加以地分类,便于使用者全面、恰当地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杜绝管理当局对业绩报告进行操纵的可能性。 (二)财务报表真实性、可靠性的要求 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者通过相互勾稽关系构成一个完成的报告体系。这种勾稽关系被普遍地认为是保证财务报表表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保障。在这一体系中,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最为重要。因为它们分别反映企业财务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为了改造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会计界的许多学者建议企业应编制一份插入到两者之间的新的报表,即新的“第四财务制度”,以便使那些按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稳健原则之下,不能够在损益表中得以反映的项目“已确认未实现的利润和损失”得以反映,从而使报告的收益更加全面和更加及时,提高财务报表的适用性。
三、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 (一)确认 全面收益是指与业主交易之外的一切权益变动。因而确认全面收益的第一步就是要界定哪些属于业主交易,这就必须明确谁是“业主”,即所有者。根据在现行实务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所有权,所有权和控制权必须严格区分,的业主不是债权人,是权益的所有者,从计量角度讲,所有权理论下的业主权益被定义是一个净资产的概念,即扣除企业负债后的资产额。确认全面收益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而引起的净资产变动。二是由于企业的经营而引起的净资产变动。三是由于发生的物价变动,偶发事件而引起的净资产变动。这意味着在符合确认标准的前提下,全面收益应当充分反映当期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全部,更全面、更及时地计量不同类型的业绩,包括经营业绩,投资业绩,理财业绩和其他业绩,满足使用者关于收益来源信息的需要。 (二)全面收益的计量 由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转变,会计界已不再将是否采用价值计量作为讨论的,而是进一步就如何采用现代价值计量展开讨论,即如何保证现代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如何提高现代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如何降低现行价值计量的成本,与全面收益计量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资本保持概念。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才能够确认收益。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必须严格地区分“资本所得”和“资本收益”。而这二者之间的区分,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资本保持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二是实物资本保持概念。 (三)全面收益的报告方式 全面收益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全面收益信息应当以使用者易于获得的方式报告,首先,这与全面收益计量的性质是一致的,具有一贯的概念依据。其次,可以保证业绩报告的完整性和可比性。再次,可以提高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透明性。二是按照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方式划分全面收益项目。比如:着重区分盈利和全面收益,按照持续标准划分盈利项目等。三是详细列示全面收益额及其组成。四是报告每股全面收益和每股盈利。五是提供成本收益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