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经济和网络化发展对会计理论的影响(2)
2017-10-22 01:13
导读:(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
(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息时代,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同时,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加剧, 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购并成为趋势,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企业可按市场的需要,借助互联网适时地介入、退出和转化,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则立即解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 呈现出“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这些状况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变得有名无实,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完善持续经营假设,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时介入、快进快出”与现有企业“持续经营、争取不出”这两种经营风格的不同之处,可考虑对类似的会计主体建立项目期间建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应针对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 应继续采用持续经营假设,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成本制原则; 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网上实体”,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假设以外采用非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使建立在其上的会计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当企业一旦获得不能持续经营的证据时,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清算价值进行。历史成本计量将趋向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这类企业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暂时性经营”假设或者“破产清算”经营假设。因此,在信息经济环境下,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经营假设。
大学排名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因此,该假设实际已变得毫无意义。随着商务的兴起、企业网络财务的普及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网络公司”出现,各成员之间开展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续时间的伸缩性很强,且存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造成了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鉴于上述情况,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进行创新,这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分期假设的框架,没有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整齐划一的划分。可以考虑在会计分期假设对期间的限定上实行浮动制,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任意划分。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或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时差的报告制度。应对现有会计分期进行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掌握会计资料,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实时披露和在线交流。在新形势下,可以采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的问题,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摊销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更加便于会计主体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续经营假设重新表述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对于会计分期假设,原来的涵义仍将存在,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而言,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因为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更为合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包含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两层含义。在信息经济时代,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很多新型的对公司有重大意义的资产因无法准确计量而不能在现行报告系统进行反映,使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同样,许多知识产权也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如自创商誉、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毫无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恰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汇率的骤变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会导致本位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背离,从而加剧其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量度,以适应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需要,货币计量假设要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在计量属性的选用上,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辅助以公允价值计价,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只适应经济的需要,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且大部分无形资产项目仍停留在以交易为基础的单个无形资产之上。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造成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的不完整。在信息经济时代, 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从原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信息。即企业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也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和预测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六、结束语
面对社会环境向信息经济和网络化的发展和变革给会计理论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会计理论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应深入分析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认真研究发展适应信息经济形态的新的会计理论,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理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