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1)(2)
2013-12-06 01:06
导读: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且大多不具备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客观现状,为满足学生在外资企业工作的
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且大多不具备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客观现状,为满足学生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需求的问题,如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与质量,向课堂要效益,提高 45分钟教学效率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 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研究者对教学实效的定义不同,总结起来,主要是围绕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等三个基本量进行分析,主要定义为三种,即:
1)以教学时间为条件,确定一定时间内,教学效果与教学消耗之比。张璐(2000:37-38)沿用经济学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2)以教学消耗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下,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比。
3)以教学投入和教学时间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和教学时间内,实际教学效果与应得教学效果之比。
以上三种教学效率的定义,实质是一致,也就是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张庆林、杨东(2002:6-9)把教学效率表述为:
教学效率=(学生学到的知识+学生形成的应用能力+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
从教学效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习效率不仅有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成分。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习惯、方法、情感和意志等。(姚敏,2004 :72 ;金亚芝,2004:60-61)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力因素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比,但职业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是:耐挫折力强、兴趣广泛、好奇心强、重感情等。可见,外语教学可以从打开非智力因素这个缺口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重点培养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强项,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确定最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 提高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但3年级学习主要以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随着生源水平的下降,外语仅达到初中的外语水平,按照以前五年制高职高专的要求,外语所学课时应在300-360学时。目前,按照英语每周4课时,每学期16周算,2年共256学时,根据高校的英语(四册)的学习要求,仅学习了2/3,仅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基本知识,远远达不到企业对英语的要求。所以采用速成、快节奏的英语强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良好学习品质。
3.1 教学方案
1)实验对象:2004级机械制造和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每个专业学生人数为40人,共计80人。
2)实验周期 :2年(2004年9月—2006年7月)。
3)外语强化教学方案:一年级为第1阶段 ;二年级为第2阶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