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中英语课堂话语分析(1)(2)

2014-01-08 01:05
导读:(三)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中的重复话语 重复话语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重复话语有利于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教师所讲的

  (三)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中的重复话语
 
  重复话语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重复话语有利于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教师所讲的话;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说话对象不同,重复话语可以分为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和他人重复(allo-repetition )。因此,英语课堂中的重复话语可分为教师自我重复、学生自我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语、学生重复教师的话语和学生重复学生的话语五种形式。本研究对课堂录音中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中的重复话语按以上五种重复话语的形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表3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中的不同重复话语及比率

注:(t)重复次数是按重复已说出的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次、对已讲过的话语进行部分重复一次、用不同的词重复前一句的语意一次计算。
 
  表3显示教师自我重复的次数最多,占所有重复次数的39.7%,学生重复教师的话语的次数位于第二,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语的次数与学生自我重复的次数相差无几,学生重复学生的话语仅有1次。教师使用大量的自我重复来表示强调,以引起学生对某个指令或语言知识点的注意;或用来调整话语,以便将自己的意思更清楚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重复教师的话语的次数中大部分是机械性的反复模仿。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只有一小部分是学生为了与教师进行意义磋商。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语来表示接受学生的答案并予以肯定,或重复学生的部分话语使学生意识到其语言错误,这些重复是直接紧随学生的话语的。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语使正确答案更加清楚和明确,有利于学生减轻因教师直接指出错误给他们带来的焦虑感,使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自己重复,在重复中纠错,加强对正确答案的记忆,而且肯定的反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和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对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Nunan,1991)。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更使其具有可理解性。根据提问者知道答案与否,教师课堂提问可分为两种: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前者是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后者是指提问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展示性问题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使学生掌握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一般为陈述性知识;而提参考性问题是寻求不同的信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将明晰的、陈述性的知识(explicit/ declarative knowledge)转变为隐性的、程序性的知识(implicit/procedural knowledge)。因此,教师提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学得。
 

 本研究对课堂录音中教师采用的两种提问方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教师话语中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及比率

  表4中的数据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提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占到了总数的71.8%。课后在对这位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教师认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设计一些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不至于令人尴尬;再则,现在高一英语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陈述性知识,相对来说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时间就少了。学生却说对回答展示性问题“不感兴趣”、“太小儿科了”,觉得回答参考性问题“很过瘾”。因为参考性问题是一些比较真实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不多,具有一定交际特征并能启发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体现个性、满足个体的交际需要,如果这些参考性问题不切合实际,就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语言输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四、结束语
 
  本研究针对的是一节常规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英语课,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毕竟反映了高中英语课堂中真实的一面。根据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有一些高一英语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缺少真正的语言交流。教师语言输出质量不高,尽管采用了多种重复话语的方式和课堂提问方式,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即时输出。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创设会话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话语交流机会。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者、示范者,而且是引导者、管理者,要让学生享有较多的话语权,成为课堂上的听课者、发言人,以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数量。
 
  (二)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自我重复来强调指令或语言知识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输入语言的可理解性和正确性;通过重复学生的话语表示肯定学生的回答或与学生进行意义磋商,让学生意识到语言错误,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我重复,解决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语言障碍,降低学生的心理焦虑,便于学得英语。
 
  (三)由于高中生思维相对敏捷、活跃,自我概念强,追求成功的体验,因此在识记陈述性知识后,要尽可能多地提参考性问题,激发他们说英语的欲望,以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参考文献:
Allwright,D. & K. M. Bailey. 1991.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S.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Nunan,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M].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Inc.
Pica,T. & M. H. Long. 1986. The linguistic and conversational performance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teachers[A]. In R. Day (eds.). Talking to Learn: Convers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Mass: Newbury House,53-98

中国大学排名


Sinclair,J. & M. Coulthard. 1975. 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in,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Mass: Newbury House,99-136
刘家荣、蒋宇红. 2004. 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36 (4): 285-2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星、周韵. 2002.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34 (1): 49-5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注重英语言语控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