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人格培养(2)
2014-09-26 01:00
导读:3 外语教学中注重人格培养的对策 3.1 以学生为主,探讨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
3 外语教学中注重人格培养的对策
3.1 以学生为主,探讨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看,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交际的双方都是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交际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信息层次和情感层次,外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情感的协同下进行的。学生是否能学好外语在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只有学生身体力行,经受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应该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情感、策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全球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2 发展外语创新教育
(1)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枯,转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按照创新教育的理念,教学思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有了显著变化,转变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创新教育要求课堂上“精讲多练”,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取让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方